第233章:奇特的植物(1 / 3)

“买衣服...去北郊牛角园呐。”

土丘顶上的少年们冲下坡,一头发盖过耳的少年,笑着插话道。

“嗯,对。”刘小卫点了点头。

“牛角园,有一成衣批发市场。

你沿着人民路,向北骑到头,遇‘t’字路口后,往西拐,略过办事处,便能瞧见批发市场。

那儿有连排瓦房,树上也拉着横幅,很好认的。

那里啊,衣服款式老多了,质量参差不齐,能不能买到好货,全凭个人本事了,价格有高有低,一般来说,进货价约为报价的三分之一。

砍价时,你报出的钱数,比进货价高个1~2毛,基本就能谈成。

哦,对了。

那里的生意,只走批发,不单卖的,但...佯装是商场采购经理,或者卖衣服的小贩,表示来买样衣,老板基本能破例单卖。”

沈青嘴角牵起,“行,我记下了。”

少年是个实诚人,把自己知道的全都吐了出来,也不枉救他一场。

沈青与几人又寒暄几句后,便再次挎上了二八大杠。

少年们目送其走远,方爬上土丘,继续挥铲筛煤灰。

……

另一边,沈青于野集出入口处,跳下脚蹬,推车往里走。

许是到了秋季,部分花卉花儿凋谢、叶子枯黄,土路两旁的小摊,卖花的占比下降,卖块茎类蔬菜和水产的,占比倒是有所上升。

这不,刚走一分钟,就碰见一占地30㎡的水产摊。

摊上摆满货长椭圆、或正圆的大水盆,盆里装着一些水产,如黑鱼、鲤鱼、鲈鱼、鲶鱼、虾虎鱼等。

此刻,沈青的目光,停留在三大盆螃蟹上,壳青底白,爪子活跃,个个都有3~4两重。

秋风起,蟹脚痒,眼下正是吃螃蟹的好时候。

沈青看向摊贩,“老板,螃蟹怎么卖?”

那摊贩,戴着一个黑皮围裙,身材不胖,脸上却有很多肉,不是往下赘的肥肉,而是油亮的肌肉。

听到有人问价,摊贩笑着往跟前凑,他一笑,小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

“这...不是沟里的小青蟹,是正宗的大闸蟹,价钱嘛,自然是要贵一点。

两个卖法。

按斤卖,8毛钱一斤,你不能挑,全由我来捡。

按个卖,3毛钱一个,随便挑。”

盆里的螃蟹,3~4个才能凑出一斤,按个买,会在重量上吃点亏,但是品质有保证呐。

“老板,我自己挑吧。”

“欸,成。”摊贩递过一个小桶,“相中哪一个,就把哪个丢进桶里,结完账,再装进网兜内。”

“好~”

沈青接过小桶。

螃蟹的大螯,已被皮筋对折捆住,是以,挑拣时不用担心手指的安全。

沈青单手扣紧青壳,拿起一只只大闸蟹。

他先掂一掂分量,再仔细打量蟹眼、蟹螯、蟹爪、蟹脐等,样样达到满意标准了,方丢进小桶内。

期间,一位戴眼镜的白发老头,向摊贩寻问几句后,也接过一个小桶,蹲下来慢慢挑。

他的挑法,和沈青差不多,唯一区别是‘掂分量’变为‘弹脐听音’。

法子虽不同,目的却一致,都想凭技巧判断螃蟹壳内‘鲜货’的多与少。

后面,一位穿花衬衫的青年,也凑到水产摊前,要了一个小桶。

青年的挑法,就比较随意。

他捏紧螃蟹的一根后爪,拎起来扫一眼,是丢回大盆,还是扔进小桶,当即就有了判断。

甚至还有闲工夫,看身旁的人怎么挑螃蟹。

倏地!

沈青臂膀被人撞了一下,他扭头问道:“怎么了?”

“嗐~”

青年热心肠一笑。

“吃螃蟹,奔的就是一个‘鲜’字,螃蟹最鲜的部位,乃是蟹黄,又绵又沙,细品还有一丝颗粒感。

我发现...你挑得都是尖肚脐的公蟹,挑它干嘛,挑圆肚脐母蟹啊,母

蟹才有蟹黄。”

是的,唯有母蟹,才有蟹黄。

蟹黄,指母蟹的卵巢、消化腺、未成熟的卵细胞,呈橘黄色,富含油脂和胆固醇,口感绵沙起油,像升级版的咸蛋黄。

公蟹的壳内,亦有一鲜货---蟹膏。

蟹膏,指公蟹的性副腺及其分泌物,呈浅白色,口感绵密微甜。

二者相比较,蟹黄更胜一筹,不过,沈青只挑公蟹,必然有他的道理。

“现在是十月了。”沈青语气淡淡。

青年懵了,“十月又怎么样?”

青年嗓门很高,震得老头直皱眉,“你说怎么样?九月吃母,十月吃公,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啊?”青年目露震惊,“还有这样的说法?嘿嘿,小伙,解释一下呗。”

“秋风起,蟹脚痒,听说过这句话吗?”

“嗯,听说过,意思是...秋天到了,螃蟹该上桌了,我理解得对吗?”

“理解得差不离。”

沈青点头赞可。

“不过,于大闸蟹而言,这句话还概括了它们的洄(hui)游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