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庄稼的谜底(2 / 3)

植甘蔗。我去找他们买,明年开春,估计就有甘蔗吃了。”

甘蔗,甜得很,储存得当的话,能放三个月不坏。

“哥,我决定了,今晚先学怎么画甘蔗。”

想把照片仿画在纸上,得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她没有功底,只能从最简单的开始学。

沈小花跑进西厢房,点燃煤油灯,掏出文具盒,握着铅笔,照着书上内容,在纸上画画。

画两条平行线,线条中间位置,稍微弯折一下。

朝同一方向画弧,封住两条线的首和尾,中间弯折处,也画两道弧,顺带画个竹笋样的嫩芽。

两线尾部,反向画个弧,形成一个扁椭圆,从视觉上看,像一个甘蔗横截面。

斜着铅笔尖,在两线之间,画数条平形与它俩的细线,充当高光使。

甘蔗,瓤是白色,芽是绿色,皮是紫色+白色。

涂完颜色,困意渐袭。

沈小花打着哈欠,钻进了被窝。

另一边,东厢房一片黑暗,小狸团缩在主人颈旁,睡得正香。

……

10月6日,晴!

杏香镇中学旁边,有一条南北向的土路,路两侧各栽有一长溜杨树。

明媚的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洒下金色的光斑。

此刻,沈青正踩着这些光斑,朝北边走去。

昨天,他忙了一整天。

上午,他挥动抓钩,连根带土,从地里扒出高粱茬。

高粱根系蓬大,扎地较深,还很硬,不扒,没法子犁地。

不过,沈青挥抓钩时,取了个巧。

他先动用异能,吸走地下的绿团,令高粱根干枯、萎缩。

再稍微一用力,就将其扒离地面,接着,塞进麻袋,装车拉回家。

其实,像之前给水洼地除草那样,双手同时开动,边吸边薅高粱根,效率会更快。

沈青没有那样做,概因...用手薅,地,仍是平平的,但多了无数个大拇指粗的小洞。

届时,怎么向李茂秋解释,蓬大的高粱根,是如何通过

小洞,脱离了大地?

下午!

沈青用板车拉着肥料和两个犁,李茂秋牵着牛,二人一同来到淘洼,先撒一层肥料,把高粱地犁了两遍。

第一遍,用老式的曲辕犁,来深翻土壤。

曲辕犁,别名江东犁,由犁铧+木头制成,因犁辕是弯的,而得名曲辕犁。

李茂秋家的犁铧,由三个铁片交叠构成,如此,犁时,会犁得更深,也更广。

第二遍,用铁钩+横木做的直犁,来浅翻土壤。

犁完,天已经黑了,沈青想整一桌好菜,留李茂秋吃饭,以表感谢。

李茂秋摆手称不用,说牵着牛走点路而已,犯不着破费,真想感谢,就送几捆高粱杆,家里的织壳子,被虫蛀了,正打算重新编几个。

沈青点头称行,回到小院,戴上手套,哐哐一顿搬,装了一车高粱杆,给人送到家里去。

……

兴平村,位于杏香镇的西北角,离安宁村比较远,7点钟出发的,现在...估摸快8点了,还没走到呢。

忽的,前方出现一个‘+’字路口。

垂直于板车的土路,是东西向的。

宽约3米,两侧没有栽种树木,却各有一条宽1米的长渠,地,仿佛被压路机碾过一般,又平又瓷实。

临出门前,沈青搜罗一遍原身记忆,得知了兴平村的大概方位,但...具体位置,中途拐了一趟粮站,向站员寻问一番,才弄清怎么走。

【沿着粮站旁边的路,一直向北走,瞧见3米宽、两侧无树的土路,往西走个4里地就到了。】

沈青往西一拐,靠右向前走。

这一路走来,也不算太无聊,概因,板车...可以当玩具玩。

这不,沈青正走着呢,突然,握车把的双手,向下一压,再向前一推,接着,张开手掌,并往上抬。

辘---

板车,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快速向前挪动着,而且,车把在缓缓向上抬。

当车速放缓、车把抵住掌心,沈青再次下压、前推,重复刚才的事。

翘翘板+飞镖,糅合在一块的感觉,令他心里涌出一股愉悦。

沈青一边玩,一边望向四周。

与安宁村相比,这儿的土,颜色浅一些,呈红棕色。

近点的地,是平的,应是刚种完小麦。

远点的地,布着一列列土垄,不是红薯,垄上,没铺有绿叶,莫非...是泥砖坯。

不一会儿,沈青走到了土垄旁,发现自己猜错了。

土垄与土垄间,布有1.5米深的土坑,一些村户,正在地里忙活着。

有的,站在坑内,持着特制的长刃铁锹,挖起一锹锹土,抛到垄上。

有的,贴着坑壁,抠出块茎,向上一递。

有的,接过块茎,码放在长方形的藤篮内。

那块茎,呈圆柱形,长约一米,上细下粗,表皮呈黄褐色,还布有一些细须,正是李茂秋之前所赠的菜山药。

“咦,菜山药,不都是霜降之后,才开始大面积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