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乱命(1 / 2)

高句丽被灭,倭国被灭,吐蕃被灭,突厥、契丹、回鹘……

连续多年的征战,解决了周边四夷的威胁之后,内部突然爆发的杨光耀之乱,让李治猛然意识到一点:

整个大唐最大的隐患,从来都是在内不在外!

导致大唐由盛转衰的,是内部的安史之乱;

终结大唐统治的,黄巢朱温之流,其实归根结底也是内部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建筑,一切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与经济问题有关。

这也是李治从经济上着手,来改变整个天下的根本原因。

而经济上的突破口,李治选择了盐。

选择盐的原因很多,不仅仅是因为盐与百姓日用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代,盐铁都是属于官营的。

用盐来打破枷锁,遭受的阻力会减小许多。

最少不会有哪个蠢货会跳出来,指责李治“与民争利”。

再则说来,晒盐法简单易用,又能在产量上达到爆发式增长,可以轻而易举的摧毁固有的生产方式。

如今长芦盐运司已经步入正轨,有洛阳、长安的官营盐店作为保障,京都各地的盐价一落千丈。

百姓们第一次吃到了低价盐,优质盐。

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收到朝廷免费发

放的皇恩盐时,都会带着全家,满怀激动地朝向东方,虔诚地叩首谢恩。

民间所有包含攻击、诋毁、抹黑等不利于皇帝的传言,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

不散也没办法了,真没有哪个不怕死的游手闲汉敢继续散播这些论调。

都不用别人动手,同坊中那些领了皇恩盐的老人,就会用孤拐教育他什么叫做“皇恩浩荡”。

可以说,一个皇恩盐就让李治在民间的声望立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李治毫无预兆的东巡,在此之前也饱受诟病。

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在野“名士”,对此口诛笔伐者不知凡几,在某些暗中流传的消息中,这一次的东巡几乎可以与隋炀帝南下扬州相提并论了。

可随着皇恩盐的畅销,这种论调瞬间销声匿迹。

某些无耻的朝臣与所谓名士,也都摇身一变,开始鼓吹皇帝陛下乃是有德圣君,堪称今之尧舜。

文人嘴脸,古今如是。

外界的褒贬,李治根本就毫不在意,如今的他,已经没了刚到沧州时的清闲惬意。

没有了洛阳时的大朝,在沧州新城的小朝会却慢慢成了惯例。

比起繁文缛节的大朝会,沧州这边的都是李治的心腹,开会的时候也没那么

多讲究与牵扯。

李治见人到齐,直接看门见山。

“长芦市舶司的码头进度如何?”

沧州司马俞广隆已经不敢小视此事,赶忙回道:“员工宿舍区已经完工,正在为栈桥做规划。”

李治点头,对此还算满意,紧跟着嘱咐道:“还是要继续招工,以后的工程会越来越多,有经验的建筑工人越多越好。”

俞广隆有些为难,盖因此时的人乡土观念极重,不到迫不得已是不愿离乡谋生的。

有个成语,叫做背井离乡,可见人们对故乡的眷恋。

不过,如今的沧州欣欣向荣,沧州新城的职位也越来越吃香。

不仅外部那些曾经暗中抵制的士人们垂涎三尺,就是神策军内部的竞争也竞争越来越激烈。

尽管有困难,俞广隆也不敢抱怨,一口应承下来。

至于困难,做什么事没困难?

有困难,克服便是。

李治又问起阿娇:“神策军第二批人,什么时候能到沧州。”

阿娇刚收到消息,马上回道:“明日就能到。”

李治想了想,开口吩咐道:“做好这些人的思想工作,长芦市舶司就以这一千人为基干组建。”

吕长钧顿时笑了,有些兴奋的说道:“陛下有所不知,如今神策军

中,都知道我们这些先一步转业的老兵得了稳定的差事,都羡慕的很呢。”

俞广隆也笑道:“确实如此,臣在军中的同袍都有人来信,也想转业到沧州来。”

尽管李治给予了神策军极高的待遇,但所有人都知道,除了极少数能晋升将军的人之外,大多数人都是不可能当一辈子兵的。

哪怕李治有意识的在做些军人退役之后的安置工作,可这个时代,基本上官吏的选拔都被上上下下的士人所垄断。

神策军中的战士,退伍之后最好的选择,也不过是拿着当兵这些年的丰厚军饷和赏赐,回乡买地。

现如今,神策军居然可以转业,而且是长芦盐运司这种看起来可以吃一辈子的饭碗,当然会让军中将士们向往。

这种事是李治的首创,灵感就是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