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雪崩的盐价(1 / 2)

神都,洛阳。

这段时间以来,整个洛阳的气氛都有些紧张,从上到下的透露着一种急躁与愤怒。

好好一个户部尚书,说死就死,一点预兆都没有,本身就透着不正常。

紧接着又是盐价暴涨,百姓生活艰难,吃不起盐的人比比皆是。

后来皇帝更是招呼都不打一个,直接丢下满朝文武和全城百姓,说出巡就出巡了。

若不是后续消息传来,都没人知道皇帝是去了沧州。

民间议论纷纷,都对皇帝如此不靠谱的行为表达不满,朝臣们也频频上书,对皇帝的荒唐行为口诛笔伐。

被一道圣旨砸头上,被迫监国的武媚娘同样很不高兴。

以前很想处理的政事,现在也是能推则推,至于朝臣们劝谏皇帝的奏疏,武媚娘一律留中不发。

这无疑对朝臣们是一种鼓励。

眼看着上书不仅能刷声望,还一点危险都没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写奏章。

而论调也越来越不客气了,以前还在“劝谏”,现在已经开始慢慢转向“批判”、“斥责”了。

在这些朝中大臣的口中,李治离开洛阳东巡,就像是干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沧州方向一直有消息传来。

什么“雪盐”,“盐田”,在朝中大臣看来,简直是无稽

之谈。

至于雪盐低至二十文的批发价,更是被所有听闻的人嗤之以鼻。

现在洛阳城里的食盐普遍都超过一贯一斤了,你告诉我说沧州有二十文一斤的盐卖,不是在逗我是什么?

这一日的常朝,武媚娘像往日那样,无精打采的坐在监国位上。

朝中大臣不出预料,依然是像往日那样,继续表达着对皇帝的不满。

更有许多大臣,开始历数朝廷滥发盐引对百姓们的影响。

什么“苛虐百姓”、“巧取豪夺”、“劫掠民财”、“民不聊生”……

反正不管是什么样的词,越难听越好,都往皇帝的脑袋上套就是。

武媚娘乐得看戏,既不训斥言辞激烈的朝臣,也批驳那些明显犯了界限的奏疏,一如以往一般留中不发。

朝会过半,朝臣们依然精神十足,口沫横飞。

就在此时,宫外却是一片哗然,声震四城,就连洛阳宫内都不例外。

武媚娘还以为哪里出了乱子,又或者是出了杨光耀一样的逆臣骑兵造反了,顿时大惊失色,立即下令派人出去查看。

殿中禁卫去的快,回来的也快,可带回来的消息却让满殿大臣目瞪口呆。

“陛下从沧州发来旨意,在洛阳、长安两地各设皇恩盐店,公开向百姓售盐,上好的雪盐只要五十文

一斤。”

“并且,从即日起,每年都会免费向年六十以上耆老发盐三斤。”

“城中百姓感念陛下洪恩,全体向东叩首,拜谢陛下。”

武媚娘心口一阵绞痛,又是这种熟悉的味道,又是这种该死的套路。

为什么每次都是这样,给了我一点点希望,又在最后关头全部打碎?

气狠了的武媚娘闷声不吭,直接扬长而去。

什么狗屁监国,老娘以后不干了!

被撂下的满殿大臣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家伙正卖力的攻击抹黑皇帝呢,没想到皇帝直接放了个大招。

别的不说,就这五十文的盐价,全天下的百姓都会感念陛下的恩德。

更何况还会免费向六十以上耆老,每年发盐三斤。

要知道,很多贫苦百姓家中,一年都吃不到三斤盐,煮菜的时候都是用又黄又硬的盐块在锅上擦一擦,有点咸味就行。

更让某些居心不良的朝臣胆战心惊的是,他们以为皇帝离京了,所以就跳的厉害了。

可皇帝走了归走了,对洛阳的控制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定。

没看到么,这么大的消息,所有的朝臣都被蒙在鼓里,皇帝直接一道旨意,就将满城的坊丁铺兵调动起来。

既然能调动这些基层的兵丁,那调动城中的洛阳左右卫,也不是同样简

单?

朝臣们默默的撕掉精心写好的奏折,一边命令家人去买盐,一边又开始冥思苦想,构思称颂皇帝的文章。

哎呀,古往今来,哪有这么好的皇帝?

卖这么便宜的盐,还送盐给老人家。

这哪里是昏君嘛?

这明明是古往今来最好的明君啊!

文人士子们直接就不要脸了,转过头对皇帝大吹特吹,就好像之前痛骂皇帝昏庸的那些人不是他们一样。

至于民间的舆论,更是一面倒。

那些曾经骂过皇帝的人,都被自家或者同族的老人狠狠的教训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