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宣德(2)(3 / 5)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760 字 5个月前

补吏员的空缺。

正因如此,只要不涉及骨干,这大案想要兴办下去还是容易的。

王回、陆愈等人开始调动翰林院待职的进士前往地方任官职,同时宣布今岁十月进行全国吏考,暂时招募五千人。

如此消息传出后,地方上的学子们立马就开始备考了起来。

为了不让官吏班子出现动荡,王回他们只宣布了五千人的名额,但是具体招募多少,实际上由王回他们说的算。

日子一点点过去,于谦的动静越闹越大。

从一开始的南京到整个南直隶,再到浙江、江西、福建、山东……

随着一个个地方被京察,此次所查出的贪官污吏数量令人咋舌。

大案持续了整整一年有余的时间,这还是因为有铁路和蒸汽轮船,交通方便的情况下。

如果放在洪武、永乐年间,那恐怕没有个三五年都无法结案。

宣德十二年二月初四,于谦率三万余五司官员回京复命,宣告结案。

一年半的时间中,地方的文官被查出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七人,近整个班子的三成。

根据这一万七千多文官牵扯出来的武将和勋臣也多达三千多人,吏员更是不分军政查出十七万四千六百余,商贾二万四千六百余。

全国三成吏员都有过受贿的举动,只是受贿金额或大或小。

于谦的刚直派上了用场,如此比例,便是洪熙年间的几场大案也未曾达到,可见范围之广,烈度之大。

与此平等的,是远超朝廷预期的钱粮所获。

二十二万官吏商贾落网后所查获的田亩、宅邸、古董字画、金银珠宝及货物折色为四千四百七十六万三千余贯。

尽管抄家规模不如洪熙年间的几场大案,但这也是因为这场大案被朱瞻壑点到在正四品及以下。

于谦还想往上查,但被朱瞻壑制止了。

如此钱粮,已经足够朱瞻壑完成他心中所想的许多政策。

换做旁人,兴许会因为皇帝示意而停下脚步,然而于谦如果停下脚步,那便不是他了。

“臣左都御史于谦,乞请陛下,彻查乙亥案剩余涉事四百二十六位官员、勋臣!”

乾清宫门外,于谦带着十余名都察院的清正官员跪在宫门下,手中呈着一本奏疏,语气不卑不亢。

远处,许多官员派人的眼线瞧见这一幕,当下恨得咬牙切齿,却又不敢直接上去与于谦硬刚。

原本是拿中下层开刀,而今于谦要把事情闹到中层和高层,谁能容忍他?

一时间,弹劾于谦的奏疏如雪片飞来,在朱瞻壑的案头堆积成山。

“你自己看看,这些奏疏,都是弹劾这个于谦的。”

朱瞻壑站在乾清宫养心殿内,手放在堆积起来的奏疏上,不免摇头。

朱祁钺坐在一旁,瞧着这一幕,心中也暗自叹了一口气。

他们父子,终归不如自家爷爷。

“若是你爷爷还在,这案子恐怕会从下查到上,可你我却不行。”

朱瞻壑很欣赏于谦,因为他在于谦身上看到了昔年的自己。

不过昔年的自己已经死了,死在了登高的路上。

如今的他即便欣赏于谦,却不能让于谦继续往上捅了。

“你整理他的罪名,不能杀他,但是也不能让他继续冒头了。”

朱瞻壑吩咐一声,朱祁钺颔首起身,作揖后退出了养心殿。

随着朱祁钺这一退,负责乙亥案的于谦便被锦衣卫关押诏狱之中,被人里三层、外三层的看管起来。

他的这番举动,很快便让庙堂上的不少人明白了皇帝的态度。

除了在于谦主持乙亥案中遭受损失的部分官员、勋臣还在不断上疏请求治罪处死于谦,其余明眼人都收起了治于谦死地的心思。

四月,王回、江淮二人联合上疏新政,希望趁着国库充盈,将太学所研制发明的新科技和技术落实到军事、经济、民生中。

在奏疏中,王回与江淮二人针对当下的实际情况,顺应天下百姓和勋臣、文武官员及皇室的意志,建议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本奏疏被称为“王惟中直疏”,而面对奏疏内容,朱瞻壑与朱祁钺思虑过后批准。

五月初六,新政改革正式推新,其中政策包括:

(一)整顿银行与金融系,发行七千万贯的建设、军事国债,开放银行借贷、抵押、投资等业务。

(二)对天下工业进行合理的调整,制定《工业法》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朝廷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缓和日渐增长的阶级矛盾。

(三)加大农业化肥的生产与补贴,对百姓开荒的耕地给予三年不收赋税的政策。

(四)大力兴建铁路、官道、水渠、水坝等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