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两线作战(2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132 字 5个月前

,还有朱棣。

“大军先渡过大清河,在河南青城县休整。”

李景隆需要安静的环境来考虑如何对付朱棣这对父子,因此暂时没有军令下达,只是给出今日大军扎营的地方在何处。

伴随着他一声令下,十一万大军继续开拔,并在午后渡过小清河,在青城县以北的平原一带扎营。

时至黄昏,东南边又再度送来消息。

“淄河店塘骑发现渤海骑兵踪迹,渤海庶人在阵中。”

“临淄守军派出塘骑,临淄正南驿道发现渤海骑兵踪迹,渤海庶人在阵中。”

“新城守军派出塘骑,新城东南发现渤海骑兵踪迹,渤海庶人在阵中。”

“新城守军回禀,渤海庶人扎营于孝妇河南,看动向似乎准备明日渡河……”

当一封封情报送来,青城县外南军营垒的帅帐内充满了寂静。

朱高煦的架势,似乎真的是冲他们这十一万人来的。

“区区六千骑兵也来挡我们这十一万人,渤海庶人过于轻敌了吧?”

“哈哈哈哈哈……”

不知是哪个将领开口,引得帐内哄然大笑。

“不管他是否轻敌,我军不可骄兵,别忘了骄兵必败,何况渤海庶人的马步兵速度极快,若是他有意驱使,不用五天就能召集分出去的那四支兵马。”

李景隆开口制止了众将的这种轻敌想法,他很清楚面对朱棣和朱高煦都不能轻敌。

朱棣是玩弄战术,擅长欺骗的好手,可朱高煦更擅长这一方面。

原本南军骑兵数量就少,如今陈晖滕聚又遭到朱棣重创被俘,可以预见的是,即便朱棣在徐凯、吴高手中取不到功绩,可他手中可用骑兵必然会增多。

这父子二人联手,手中马步骑兵接近十二万,自己似乎不应该在这种时候进军。

李景隆一直保持清醒,尽管他不明白朱高煦为什么摆出要率六千人与自己十一万人决战的架势,可他清楚这其中一定有诈。

“国公,我们明日何时拔营出发?”

驸马都尉李坚开口作揖,诸将也将目光投向了李景隆。

然而在这样的众目睽睽之下,李景隆却语出惊人:“明日不进,撤军返回大清河北。”

“不进军?”听到李景隆的话,众人哗然。

他们一群人从大同驰援至此地,足足赶了一千里路,结果现在连交手都未曾有就要撤军?

“撤军,但不是怯敌,而是改换目标!”

李景隆目光沉着,抬头扫视了诸将:“燕庶人玩了一手以惑敌手,我们也可以。”

“传我军令,即日起北平、山东诸城戒严,不管是城池还是乡镇,都不得走出其辖地范围。”

“此外,驸马都尉李坚率后军四万人留守此地,以惑渤海庶人,其余七万人于寅时(3点)撤军返回大清河北,全军北上河间,尽数走乡道,不得走官道!”

李景隆敏锐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不管是朱棣还是朱高煦,他们对南军的情报掌握都精准的有些吓人,至少比南军掌握他们的情报要更精准。

这样的局势只能说明两点,要么就是二人手中有一支不逊色于锦衣卫的间客,要么就是锦衣卫被掺了水。

这二者,李景隆更相信后者。

作为主持过洪武年间最重要国家工程“西番茶马贸易”的人,也作为跟随冯胜讨伐过纳哈出,跟随蓝玉讨伐过北元的人。

李景隆很清楚洪武年间的锦衣卫是个什么情况,别说在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就是在荒无人烟的漠北、漠东、青海等地,锦衣卫也有办法弄来情报。

明军能一直追着敌人打,除了自身实力过硬,更重要的就是能做到几乎每一场战役都能掌握敌军大体动向。

只是眼下,锦衣卫似乎成了瞎子和聋子,所有情报不能说没用,但却拥有严重的滞后性。

就拿朱棣将陈晖和滕聚的万余铁骑全军覆没,以及朱高煦能提前分兵以示敌弱的情况来看,这些无不彰显着南军情报的滞后性。

朱棣从东安绕道突袭杨清水驿的路上可是有不少县、镇,然而它们没有传出半点情报。

朱高煦分兵也是一样,自己都距离朱高煦不到百里了,这些情报才慢悠悠的送来。

对于本就是步卒,并且行军路上难以披甲的南军来说,情报的滞后无疑是致命的。

十一万大军虽然很多,可如果朱高煦也像朱棣一样来突袭自己,那十一万无甲兵卒对于六千骑兵来说,屠戮起来可比杀十一万只鸡轻松多了。

“不能主动出击这父子二人,得让他们来找我。”

李景隆的思绪理清了,因此他面对诸将的质疑,扫视一圈后坦然道:

“眼下我军要做的,就是依托运河与淮河构筑防线!”

“可……”听到李景隆的话,本就是朱允炆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