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布局成功(3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114 字 5个月前

徐辉祖将云南正在发生的事情说完,随后便对朱高煦询问道:

五军都督府虽然有统兵作战、管理屯田、掌管军籍、推选将领的职能,但五军都督府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

对于朱高煦的布置,徐辉祖听后略微皱眉,可最后还是点了点头:“好,我回去把这事情拟个章程。”

有的时候朱允炆很佩服自家爷爷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心态,因为他做不到,所以佩服。

即便还有一部分没有发现,也远强于明末。

“宋晟…瞿能…顾成…何福…沐春……”

得了朱元璋的指示,徐辉祖作揖应下,而他身后一名五旬出头的武官也一样抬手作揖。

茹瑺的心思没有放在台面,但众人都能看出来,对此的六部官员没有制止,反而积极疏。

轻声呢喃了一声回府后,曹国公的马车便启动送他返回了府邸。

武官队伍中,以李景隆、徐辉祖为主位,其次为袁洪、宋晟等数人。

朱高煦试探性的在门背后询问,站在门前的徐辉祖也看了一眼旁边值守的甲字小旗兵卒,那兵卒识趣的离开,而徐辉祖这才前隔着门对朱高煦讲起了云南的事情:“云南……”

后者三人是没有见过这样的阵仗,前者的朱允炆则是担心这次叛乱会持续很久,进而影响云南金银铜矿的开采。

云南的银矿有多少,明末的宋应星在谈论到大明银矿生产的情形时就说过:“合浙江、福建、江西、湖广、贵州、四川、河南、陕西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

洪武时期的贵州还没有设置行省,有的是洪武十五年设置的贵州都指挥使司,负责贵州一带的卫所管理。

因此,想要顺利开采这些金银铜矿,就必须要派遣足够的军队坐镇云南,此前的十四万军户仅能抽出不到五万战兵,而云南牵扯其中的土司却拥兵十数万。

他并不是觉得宋晟说的不对,而是他本能的想到了朱高煦。

不多时,徐辉祖便听到了那熟悉的脚步声。

“陛下,臣兵部尚书茹瑺启奏……”

当着他们的面,朱元璋带着朱允炆走了金台,李景隆则是入了臣班。

“云南军户虽多,但战兵不众,着湖广、四川、广西三处都司各出兵万人,归魏国公节制。”

不止是他,诸如朱允炆、朱高炽、朱济熺、朱尚炳等四子也在为云南叛乱的事情而心神不宁。

每年能产出二百余万贯金银铜矿,其价值不言而喻,要知道即便隔壁刚刚完成统一的日本,其财政收入也不过才三百余万贯。

待他们离开时,朱元璋也已经带着朱允炆回到了偏殿。

朱元璋示意平身,目光看到了与李景隆并排的徐辉祖。

徐辉祖比较相信宋晟,来询问朱高煦,也只是想确保无误罢了。

“不用麻烦了舅舅,您给我折现吧!”

“你以为,如宋佥事所说照办如何?”

李景隆与徐辉祖闲聊着,徐辉祖也借机转移话题来拉拢和宋晟的关系,转身看向宋晟、袁洪道:“袁都督、宋佥事觉得如何?”

“我知道了。”门背后的朱高煦听着徐辉祖的话,只能无奈回应。

如果加麓川、缅甸等三宣六慰土司,这个数量还能再翻几倍。

思来想去,徐辉祖想到了自家外甥,那个指点他平倭并取得了不错成效的朱高煦。

在养气功夫,他还差着对方很大的距离。

至于茹瑺所想的监视,这倒是正如他们所愿,毕竟淮西勋贵经历了几次换血依旧保持强大,他们也必须示弱来降低皇帝对他们的忌惮。

兵部在军队中有任免将领、升调、训练军队的权力,但不能统帅军队打仗。

由此可见,在晚明时期,云南在大明全国银矿生产的地位到底有多高,而这种局面到了清朝更是达到了巅峰。

说罢,朱高煦越过林五六,转身回了正厅的书房。

朱高煦攥紧了手中的笔,几个月的布局终究还是成功了,现在他只需要静静等待就足够。

本来这群人中就有不少人会在洪武、建文年间叛乱,而这次揭开的金银铜矿价值,更是坐实了他们想要造反的心。

他才从朱高煦那里得到了如何平倭的办法,自然不相信徐辉祖会放着自家外甥那么好的人才不用。

“准!”

也就是说,现在大明的金银铜矿局面,等同于雍正、乾隆年间。

那是独属朱高煦的脚步声,或许是因为他力气大,所以他走起路来要比平常人的脚步声沉重许多。

他们本以为朱元璋会对他们说什么,只是朱元璋一如既往的处理奏疏,并没有想对他们讲述云南叛乱的事情。

面对他们的话,五军都督府到场的几位武官眯着眼睛,目光中透露着几分凶戾,只有李景隆和徐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