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大汉迁都入洛阳,曹叡发五路大军(求追)(1 / 3)

诸葛乔推进的废奴改革,在“道德”和“武力”的双重压制下,逐渐趋近于稳定。

自古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想实现雍凉荆益扬全面废奴,半年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政策支持。

章武九年,春。

刘禅自长安而来,跟刘备叙旧述衷肠后,返回长安当日就下达了迁都洛阳的诏令。

洛阳虽然两度被毁,但其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远大于其本身。

在诸葛亮的支持下,刘禅迁徙了长安一半的士民和大部分的军士入洛阳。

宫殿毁坏?

住宅不够?

这都不是问题!

刘禅和诸葛亮带头节俭,又有哪个公卿还想奢靡?

在诸葛亮的提议下,刘禅以身作则,跟士民一同垦荒开田修路搭桥。

虽说有作秀的用意在,但对士民的鼓舞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毕竟刘禅也不可能真的不受保护的去垦荒开图,这中途若遇上刺杀,那曹叡就得笑开花。

大汉迁都洛阳,河内的邓艾亦是惊骇不小。

邓艾的初衷是想在河内屯田练兵,等个五六年就可以驱兵作战。

而现在。

大汉的都城跟河内仅仅隔了個黄河。

邓艾渡河就能偷袭洛阳!

同样。

刘禅渡河就能偷袭河内!

这让邓艾不得不在黄河沿岸部署重兵。

可部署了重兵,邓艾原本屯田练兵的计划就受到了影响。

部署在黄河沿岸的兵马,不事生产,每天都要吃饭。

邓艾还得再调民夫去运粮。

这耽误的人多了,屯田的人就少了!

可邓艾又不得不部署重兵!

原因很简单:洛阳成了大汉都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豫州和徐州两地。

刘备和诸葛乔将大量散居的人口聚集在了一起。

一面兴建国营工坊,一面聚众屯田。

由于人少地多。

诸葛乔依托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工具,制定了集体化大生产的战略,同时又制定了大量的奖惩条例。

以拉动内需的方式,减少对苛捐杂税的依赖,尽可能的减轻税负。

在获得了孙权残余势力大量钱粮以及抄没了豫徐世家豪族的钱粮后,刘备目前在豫徐扬的府库颇丰。

钱粮多了,自然就有了减轻税负的底气。

类似“资本家宁可倒掉多余的牛奶也不肯廉价给穷人喝”是不符合刘备和诸葛乔的政策思路的。

不论是刘备的时代特色仁义,还是诸葛乔源自于后世的仁义,都不允许有这种极端剥削的存在。

对百姓而言,积极开荒垦田、积极工坊做工,目的是什么?

刘备和诸葛乔的宣传方向很直接: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玩好的!

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粮食没满仓,谈什么为人礼节?

衣食没满足,谈什么国家荣辱?

只要在大汉过得比伪魏好,士民百姓就会自然而然的支持大汉。

这是人之常情!

在诸葛乔有意的引导下。

荆州和益州逐渐出现了“实业兴国”的思想潮流。

钱粮多得没地方用的豪商巨贾世家豪强,相继前往豫州和徐州。

屯田办坊。

坊是不能随便办的。

刘备和诸葛乔制定的方案中,办工坊的必须先屯田。

即工人不能为纯工人,必须有田地。

没田地的工人没资格去工坊务工。

工坊主要对屯田负责!

例如到了农忙时节就不能强行生产,而必须组织百姓先务农。

相应的。

刘备和诸葛乔会对工坊主提供生产力工具的支持。

譬如新式织绫机、织布机、蔗糖等等。

将皇室、豪商巨贾世家豪族、百姓,形成一个个利益链,以律法约束。

诸葛乔又趁机推行“平民文字”,让平民识别简体字来扫盲,阅读简体字印刷而成的书籍来知书达理。

繁体字则成了贵族文字,以示身份的不同。

为此。

诸葛乔还派遣了大量习了简体字的无当飞军、苍翼军和解烦军军士,协助教学扫盲。

简体字,诸葛乔谋划了十年。

这十年中,通过在嫡系军团无当飞军、苍翼军和解烦军中的不断推广,对速学方式也进行了反复验证。

有这些军士在,让“平民文字”的推行避免了不少阻碍和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