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秉公执法张释之(1 / 2)

早年,张释之和他的哥哥张仲生活在一起。

因为家里有点小钱,张释之就大方地捐了个官,当上了骑郎,天天侍奉着汉文帝。

可是这官一做就是十年,张释之一直就像个隐形人一样,没啥大动静,官职一点也没升,还搭进去不少钱。

眼看老本都要全搭进去了,还没混出个名堂来,他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就想着辞官回家算了。

这时候,中郎将袁盎跳出来了,他知道张释之这可是个宝藏男孩,德才兼备!

一看他要走,立马跑去跟汉文帝说:“这货不能放啊,要不咱让他去做谒者?”

就这样,张释之终于有了朝见文帝的机会。

谁知他一见文帝,就像见到了知音,情绪太过激动,噼里啪啦就说了一堆利国利民的大道理,可把汉文帝听得头都要大了,说:“哥们儿,别整那些高大上的,来点接地气的,说说咱们现在就能干的事儿。”

张释之马上转了话题,开始讲秦亡汉兴的事情,说得头头是道。

汉文帝听他说得直点头,袁盎还真没骗他,这家伙确实可以啊!当场就拍板,让他做了谒者仆射。

张释之作为谒者仆射的时候,有次跟着汉文帝去上林苑看老虎。文帝看着虎圈里的动物,一连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看看右看看,一脸懵逼,啥都答不上来。

这时,旁边那个看管虎圈的啬夫就跳出来了,噼里啪啦说了一堆回答得特别周全,想趁机露个脸。

文帝对他的做法相当满意,他觉得这人才是当官的料,上林尉那家伙一点都不称职,立即让张释之提拔他顶替上林尉。

张释之却不这么看,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先问文帝怎么看待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如。

文帝想了想,说那是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张释之就乐了:“对啊,他们虽然话不多,但都是实打实的好官。您要是提拔了伶牙俐齿的啬夫,那不是让大家都去学他耍嘴皮子吗?”

说完,他还拿秦朝那些只会写文书、没啥同情心的官儿举例,说那样会亡国的。

他建议文帝不要只看表面,那啬夫虽然嘴巴利索,但不因为这样就提拔他。不然,大家都学他耍嘴皮子,官场风气就乱套了。

汉文帝觉得张释之说得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提拔啬夫的念头。

俩人出了上林苑,文帝还让张释之陪他坐车回宫,路上他又聊起秦朝的事儿,想看看张释之对秦朝垮台的见解。

张释之也不藏着掖着,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都说了出来,说得头头是道,文帝越听越觉得他不仅见识广博,而且分析问题透彻,是个难得的人才,当场就提拔他做了公车令。

张释之担任公车令,主要负责掌管宫门的大事小事。

有一回,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和梁王刘揖这俩哥们儿,同坐一辆车风风火火地进宫,到了司马门都没下车,这可是违反了宫卫令的!

张释之哪能干坐着?他立马追上去,一把拦住两位爷,义正言辞地说:“嘿,二位爷,过司马门不下车那也是对陛下大不敬!”然后就直接向汉文帝弹劾了太子和梁王。

文帝也是头疼不已,这太子和梁王可是他的心头肉啊,但宫规又不能不守。文帝不得已只好向张释之赔罪,算是给这事儿一个交代。

后来薄太后也听说了这事儿,赶紧下了特赦令,这才让太子和梁王进了宫。

文帝这回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张释之的与众不同,就决定提拔张释之,让他做了中大夫。

没过多久,张释之又升了官做了中郎将。有一天,他陪着文帝和慎夫人去了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寝)。

文帝站在霸陵上,向北眺望,指着一条小路说:“看,这就是去邯郸的路。”说完,还让慎夫人弹瑟助兴,自己则跟着瑟声唱起了歌。不过,歌声听起来有些凄惨悲伤。

唱完歌,文帝突然来了句:“咱们用北山的石头做个棺椁,把缝隙用苎麻丝絮堵住,再涂上漆,这样不就万无一失了吗?”大臣们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纷纷附和着点头。

这时,张释之走上前,笑着说:“陛下,您想想看,要是里面有啥值钱的东西让人眼馋,那南山做的棺椁也挡不住;但要是里面啥也没有,那没有石椁也没啥好担心的呀!”

文帝听后哈哈大笑,觉得张释之说得太有道理了。不久之后,就提拔张释之做了廷尉,让他负责审理案件。

一次,汉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桥,突然桥下窜出个人,把文帝的马给吓得不轻,差点把文帝给甩下马背,把文帝给气够呛,立马下令把那人给抓起来,交给廷尉张释之去审。

张释之仔细一问,原来那人就是个冒失鬼,没啥大罪。于是就按照法律,判了个“冒犯车驾,罚金四两”,然后上报给文帝。

文帝一看这判决,顿时就火冒三丈:就这么点罚金?他差点都摔下马了!

Tip:收藏+分享我为张氏先祖扛大旗,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