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情节跌宕起伏,风气诡谲的时代,对于刘邦最后能胜出,大家众说纷纭。刘邦是从黄帝开始以来,中国有正史记录以来的第一位平民帝王。他为什么能打败项羽及征服各路诸侯而最后称帝呢?背后值得深思和研究。
1、出身草根成就了他
陈胜吴广掀起的这次起义浪潮,与以往都不同,是中国第一次真正的农民起义。在这之前的起义或者是改朝换代,都是帝王,贵族,诸侯领头,对另一个政权的侵占交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足以载入史册。几千年来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终于开始反抗,这样的口号出自农民嘴里充满了巨大的诱惑力。可是,诸侯贵族阶级听起来却是嗤之以鼻。在贵族的认知中,百姓就是百姓,种姓当然是不可突破的,他们也不愿意被突破。哪怕贵族的祖上曾是农民,但是只要贵族身份传了几代之后,后代就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天生就是贵族,就是高高在上的阶级,其实就是对自己现存利益的保护。就如同猴子努力保护祖上剩余下来的几根黑香蕉、烂苹果而已。当阶级感的优势一旦形成,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定立适合维护他们利益的规矩,法律,通过所谓的文化来教化百姓,编神话,树立榜样,让大家相信他们阶级的尊贵是天经地义,名正言顺的。而这次起义,贫民却占据了主导优势,全社会底层老百姓的信念都被调动起来,形成了军队中的主要思潮。
而刘邦是平民百姓出身,他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想要什么,爱惜什么,在乎什么,怎么跟这些人相处是刘邦最拿手的。他有和这些人打交道的经验,他会驾驭这些人的情绪。萧何,韩信,出身都不高,刘邦自然能驾驭。张良又是人精,走投无路,是主动被驾驭。所以,这就是刘邦为什么能驾驭此三杰。底层的生存经验比项羽占据了绝对优势。项羽出身军事贵族,他的思维方式自然不能把贫民百姓当人,所以才会不重视韩信,陈平,才会有屠城,喜好酷刑的事件发生。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大臣们喝多了用宝剑砍朝堂上的大柱子,耍酒疯,刘邦拿他们没有办法。从反面来思考,这就是大家愿意为刘邦卖命的原因,如果项羽做皇帝,这种情况绝对不可能发生。
所以,这次起义军的主力军正符合刘邦的气质,认知,才让他如鱼得水,凝聚人心。
2、刘邦生活在底层,为了获得生存资源,善于表演伪装,目标感强烈,为了实现目标没有道德标准。刘邦读过书,但不多,更重视自己体悟出的实践经验,适合创业,没有思想包袱。读过书,识大体,读书少,又能不死守规矩。灵活,市井,把知识与经验充分融合起来,学以致用,学的知识够用即可,剩下的应该是社会实践经验中得来。最真的真理就是实践检验。很多人有学识,有想法,规划细致,但操作实施有问题。想做好一件事需要很多因素,每个人都有其生存本领。读书人或者出身优越的人,大凡有眼高手低的毛病。善于规划,不善于实施,抱怨怀才不遇,世道不公,讥讽领导,自命清高,都可以说是眼高手低的表现。每个时代需要的人才不同,需要的生活经验更不同,世上永恒的真理就是“时过境迁”。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书读多了容易被思维困住,没有什么值得永远相信的真理。刘邦的人生经验完胜项羽。
项羽出身好,年龄比刘邦小,没有什么社会阅历,政治经验不足,与人交往是其弱项。尤其自己天赋极佳,所以自视甚高。一个“傲”字,足以成为他失败的垫脚石。多次听不得建议,逞匹夫之勇,可以胜一时,哪能胜一世呢?
3、刘邦娶妻晚,为什么?说明他有主见,他在选择。作为平民百姓,他心有大志,不愿屈就一生。他在找机会破圈,工作让他有一定的交往,阅历,要比同村真正的闲汉视野开阔许多。结交曹参,萧何,选择圈子,同时不忘旧兄弟。婚姻是人生起步一大重要转折机会。家庭无选,但自己可以立志。求学可选,刘邦重实践,工作可选,他略满心意,伺机而动。现在他只剩下最后一次机会——婚姻了,所以他宁肯跟寡妇鬼混,也不愿找个村姑了此残生。正因为单身的原因,才遇到了吕雉的良缘;正是因为单身的原因,平时才有闲钱结交朋友,行为出乎意料。如果过早结婚,受家庭牵绊,即使刘邦是匹千里马,整日困在马厩之中,时间久了,也会耗神费力,失去天资。
项羽也有志向,但他只有家,没有国。当占领先咸阳之后,有人劝他定都于此,他却想着衣锦还乡,被讥讽为“沐猴而冠”。格局不够大,不能胸怀天下,自然就不能胸怀天下人才,所以才出现任人唯亲,封王惹出大祸乱。
4、刘邦没有道德标准,非常轻视儒生。刘邦是创业型人才,不守规矩,任人唯贤,善于虚心听取意见。鄙视儒家表面化的虚伪礼仪,一切思考以利益为中心。其实道德标准是儒家司仪建立的为了方便统治者安稳社会的。儒家的那一套适合守成,不适合创业。所以刘邦没有心理负担,如果把鸿门宴的双方调换一下,刘邦肯定会杀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