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七国之乱(中)(1 / 2)

汉景帝即位之初,晁错上书抑制削弱诸侯国的条令足有三十章,诸侯闻之大哗,纷纷表示强烈反对。

晁错的父亲听说了这些事,便特意从颍川风尘仆仆的赶到长安,意图挽救处在危险边缘的儿子。他一见到晁错,气的浑身哆嗦,用手指着晁错说:“当今陛下即位不久,正应当以稳定朝局为先。而你身为大臣当政用事,竟做出削夺诸侯封地,离间刘氏骨肉的事情。现在诸侯王们对你心怀怨恨,你何苦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蠢事呀!”

晁错听后,便理直气壮地对父亲说道:“我之所以如此行事,正是为尽臣子的本分。如果我不这样做,那么何以显示天子的尊贵?国家社稷如何得以安定啊!”

晁错之父绝望的摇了摇头,痛心疾首的说:“你这样做,只会使刘氏安定,可我们晁家便祸不远矣!我还是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回老家去吧,我不忍心亲眼看到你大祸临头啊!”

不久,晁错的父亲就服毒自杀了。事情发展正如老人家所料,十多天后,吴楚七国联合造反,以诛杀晁错为名举兵起事,晁错命不久矣!

面对吴楚联军咄咄逼人的攻势,汉景帝和晁错商议军国大事。晁错竟然提出让汉景帝亲自统兵御敌,而自己却留守长安善后的昏悖建议,汉景帝由此渐渐对晁错产生了不满。

晁错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接着又提出可以把徐县和僮县周边暂未被叛军攻占的地方拱手割让给吴国,争取叛军退兵。

晁错与吴国前任丞相袁盎素为政敌,两人老死不相往来,共居朝堂时从来不肯交谈一语。等晁错后来担任御史大夫时,派人调查袁盎收受吴王贿赂的案件,经查验属实,袁盎被免去官职贬为平民。

当吴楚起兵造反时,晁错又对御史丞和侍御史诋毁袁盎说:“袁盎从前被吴王用重金收买,专门替吴王隐匿罪行,向朝廷担保吴王绝无反心。如今吴王果真造反,请治袁盎欺君之罪,他肯定知道吴王的造反计划。”

然而御史丞和侍御史却说:“如果在吴王没有举兵前治袁盎的罪,吴王可能会终止谋反。如今叛军已经向西攻打长安了,就算将袁盎治罪又有什么用呢?而且袁盎也未必参与过吴王谋反。”晁错听后一时犹豫不决。

有人把晁错检举一事告诉了袁盎,袁盎十分害怕,于是连夜去见窦婴,说明吴王因何造反,想要入宫当面向汉景帝陈述真相。

窦婴不敢耽搁,连忙入宫将此事告知汉景帝。汉景帝召袁盎入宫奏事,袁盎刚走进大殿,发现皇帝正在忙着和晁错调拨粮草兵马。

汉景帝抬头看了一眼袁盎,便问道:“如今吴楚谋反,你有什么高见呢?”

只见袁盎轻描淡写的回答:“吴王之辈不足为虑。”

汉景帝顿时来了兴趣,示意袁盎继续说下去。袁盎用眼角瞟了一眼晁错,便让汉景帝屏退左右,最后大殿里只剩下汉景帝、袁盎和晁错三人,袁盎郑重其事的说:“”此事关系重大,不宜他人所知。”晁错尴尬不已,只得退避到东厢房,心里十分嫉恨袁盎。

汉景帝让袁盎接着说下去,袁盎答道:“吴楚两国曾经布告天下诸侯,说高祖皇帝分封刘氏宗亲为王是本朝祖制。

而奸臣晁错却擅自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所以才不得不造反,联合七国之兵进攻长安诛杀罪魁祸首晁错,他们只是想借此恢复原有的封地罢了,实无反意。

为今之计只有诛杀晁错,遣使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行,恢复各国封地旧有的规模,那么朝廷不费一兵一卒自能平定叛乱。”

汉景帝听罢,默然不语,过了好久才对袁盎说:“唉,看来也只好如此了,别无良策啊!我不能因为袒护一个臣子而使天下黎民遭受战乱之苦啊!”

袁盎怕汉景帝反悔,便又说道:“微臣只能出此下策,还望陛下为社稷着想,必须早做决断。”于是汉景帝命令袁盎悄悄打点行装,为出使吴国做准备。

过了十几天,汉景帝召见丞相等人入宫,指使他们上书弹劾晁错离间刘氏宗亲,且欲将城池拱手献于吴楚叛军,毫无人臣之礼,实属大逆不道。晁错按律当诛,应将其满门抄斩。

大臣们按照汉景帝的意思上奏后,汉景帝大笔一挥,同意处死晁错。汉景帝觉得这样对待晁错,内心有愧,所以这一切都是在瞒着晁错的情况下进行的,晁错对此毫不知情。

不久,汉景帝命人向晁错传旨,哄骗他去东市视察民情。等一行人到达东市后,使者当众宣读晁错罪状,然后将满脸惊愕的晁错腰斩弃市。晁错刚死,汉景帝马上就命令袁盎和吴王的侄子刘通出使吴国。

有一位刚从前线返回长安的校尉向汉景帝上书分析目前的军事形势。汉景帝询问校尉:“你从军中而来,那么吴楚等国在听说朝廷将晁错正法之后,有没有退兵呀?”

校尉回答:“吴王心怀异志数十年,早有谋反之心。朝廷下令削减封地又引发吴王愤怒,加速了他作乱的进程,正好以诛杀晁错为借口起兵造反,过错根本就不在晁错身上。微臣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