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七国之乱(上)(1 / 2)

公元前154年,眼见吴王刘濞实力日渐强大,越发不遵从朝廷的法度,大有分庭抗礼之势。因此大臣晁错多次向汉文帝上书揭发吴王的过失,建议按照朝廷律令削减吴国封地。但是汉文帝以宽怀为本,并不忍心惩罚吴王刘濞,吴王因此更加骄横不法。

等到汉景帝继位时,晁错再度上书:“当年高祖皇帝初定天下,鉴于秦朝因孤立无援而灭亡,所以大封刘氏宗亲为诸侯王。刘濞以宗室旁支的身份而受封吴王,下辖五十余城,俱为膏腴之地,富甲天下。

吴王过去因为儿子刘贤意外身亡的事与朝廷产生恩怨,所以从此称病不朝,按律当斩。然而先帝不忍加害同宗,反而赐给吴王手杖,恩德不可谓不厚。

吴王不仅不悔过自新,反而日益骄横。大肆冶炼铜矿私自铸造钱币,煎煮海水制盐,作为财政来源,并且引诱天下犯罪之人汇聚吴国,图谋作乱。

如今吴王反迹已露,削地亦反,不削亦反。虽说朝廷一但削其封地,吴王可能会立即造反,然而他准备不足,为患较浅。反之,如果不尽快削地,那么等到他羽翼丰满之后再行谋反之事,则遗害无穷啊。”

汉景帝下令把晁错的意见交予大臣们集议,只有窦婴提出反对意见,其余大臣都不敢与晁错争辩,因此晁错和窦婴之间产生了嫌隙。

正巧楚王刘戊来朝觐见,晁错趁机向汉景帝揭发楚王在去年为薄太后服丧期间,私下里大行淫乱之事,应按律将其斩首。

但汉景帝赦免了楚王的死罪,仅仅是从楚国封地中削除东海郡。另外,赵王刘遂和胶西王刘卯均因罪被朝廷削除王国内部分封地。

就在群臣们着手商议削减吴王的封地时,刘濞担心朝廷一但开始削地,便会没有限度,因此打算起兵作乱。

正当刘濞为寻求可以共同举兵的人选犯愁时,听说胶西王刘卯非常勇武,喜欢研习用兵之道,诸侯王对刘卯都心怀畏惧。

于是,刘濞便派使者游说胶西王共同谋反,胶西王一开始不同意响应刘濞作乱。后来经过使者一番陈说利害,并许诺大功告成之日当平分天下,刘卯最终在威逼利诱之下屈服了。

虽说刘卯已经点头应允,但刘濞仍然对他放心不下,于是自己秘密动身去胶西国与刘卯当面商议。

胶西国的大臣们获悉了刘卯举兵作乱的计划后,认为凭借几个诸侯国的微弱力量去对抗整个朝廷,不管是从军力和财力上来比较,都不是朝廷的对手。倘若兴兵无异于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况且,即便最终打赢了朝廷,将来平分天下时,也会因分赃不均而和吴王发生火拼,所以大臣们都表示反对。

面对大臣们的苦谏,刘卯执意不从,反而派人去游说齐、淄川、胶东、济南等诸侯国共同发兵举事,上述诸国最终一拍而合。

楚王刘戊荒淫残暴,虽有大臣规劝,刘戊依然我行我素。自从刘戊被汉景帝削地以后,便心生怨恨,转而与吴王刘濞同谋作乱。

有大臣对其进行劝阻,刘戊反而将他们关押起来游街示众。刘戊的叔父刘富出于好意劝说刘戊不要谋反,结果刘戊丧心病狂的对自己的叔父说:“你既不肯协助我起事,那么等我举兵时,第一个要消灭的人就是你!”刘富见大祸临头,连夜率妻儿老小逃到长安去了。

等朝廷下令削除吴国封地中会稽郡和豫章郡的文书到达时,刘濞果然即刻起兵造反。首先将朝廷在吴国委派任命的官员斩杀干净,借以铲除朝廷的耳目。然后遣使联合胶西王、胶东王、楚王、赵王、淄川王、济南王同时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楚国丞相张尚和太傅赵夷吾谏阻楚王刘戊,刘戊执迷不悟,将二人残忍杀害。赵国丞相建德和内史也因为劝说赵王刘遂不要参与谋反,而被赵王活活烧死。

齐王对于起兵作乱临时反悔,思量再三后,便撕毁约定据城自守,加强城池防卫,防备吴楚等国出兵报复。

济北国的城墙因为残破还未修缮完备,而济北王也被手下大臣挟持,失去人身自由,所以济北王未能发兵响应。

胶西王和胶东王共为叛军统帅,联合淄川王、济南王攻打反水的齐国。

赵王刘遂在赵国西部边境集结大兵徘徊观望,准备等吴楚两国一齐发动进攻时,再出兵发起攻击。同时派遣使者北上联络匈奴,共同攻打汉朝,使朝廷大军内外不能相顾。

吴王刘濞为征调全国所有兵马,便在吴国发布命令:“寡人今年已经六十二岁了,此次出征尚且亲自担任统帅,我最小的儿子年仅十四岁如今也从军出战。所以吴国之内年纪上与我相同,下与我的幼子同龄的男丁悉数随军出征。”

刘濞总共集结二十余万大军在广陵起兵,同时派出使者联络闽越等地番夷发兵响应。

不久,刘濞率领叛军向西渡过淮河,与楚王合兵一处。同时遣使向各诸侯王发书揭露晁错罪状,打算以诛杀晁错为名,联合诸侯王共同进攻朝廷。

吴楚两国叛军首先将进攻目标指向富庶繁华的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