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219 钱币论(1 / 4)

“书写的不错,你用心了。”

朱厚熜最近本来想要休息一段时间。

或者说不想大动干戈。

可是朱厚熜不想大动干戈,朝廷这些大员就开始争权夺利,弄得朝廷人事问题紧张兮兮的。虽然不至于是严重的党争,但各派系之间的纷争也是非常大。朱厚熜一怒之下,只能是增加朝廷工作。

让这些朝廷大员都好好干活,别整天琢磨怎么争夺权力。

李时已经是抛出了关于丁忧改革的话题。

李时提出来的改革计划是,丁忧时间从27个月变成3个月。关于“忠孝如何平衡”的问题,翰林院办的杂志,去年已经是闹得沸沸扬扬。各色人马出动,辩论关于丁忧的问题。

终于李时抛出了这个话题。

开始在朝中进行讨论。

朝中反对声音不小,特别是礼部官员,反对声音更是厉害。但也不是没有支持的声音,不少官员支持李时的改革。只不过他们担心被读书人骂为不孝。但这些人都是饱读诗书的,嘴皮子是一个比一个利索。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那都是引经据典。

吵吵闹闹,比较厉害。

但朱厚熜反而是很满意现在的情况。朱厚熜就是让这些朝廷大臣多参与这种具体事情当中,而不是天天盯着怎么对付其他大臣。甚至朱厚熜都暂时性的压下了内阁阁臣的选拔计划。当然朱厚熜不是要空下内阁阁臣的位置,而是准备先稳定一下朝廷一些重臣。

让他们不要参与朝廷纷争。

所以朱厚熜这段时间不停的和一些朝廷重臣谈话。

先稳定了杨一清、汪鋐这些朝廷实力派,让他们开始准备未来和鞑靼右翼部落之间的战争。一场大战,要准备的不仅仅是兵部,还有户部、工部都要牵涉进去。接着朱厚熜就找到了吴廷举。吴廷举终于写完了关于货币的书。

吴廷举听了朱厚熜关于货币的理论之后,这两年多的时间,一直在完善这本书。吴廷举是户部左侍郎,又是市舶总司总司长,可以直接从宏观层面获得其他人得不到的数据。

特别是这几年随着海贸发达,大量的银子开始流入中国。

历史上明清两代为什么并不是很在意海贸。除了有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自古就是小农经济。加上国土辽阔、物产丰饶,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并不需要和海外做贸易。海外的东西,对于中国来说,只是一种补充,并不是必需品。所以明清统治者为了省心,就不怎么喜欢海贸。

海外商品对于小农经济的中国吸引力没有那么大,但中国商品出口,对于海外商人来说那真是吸引力非常大。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织品这些东西,只要能够卖出去,那么利润都是非常惊人的。葡萄牙商人早期走私的时候,一船商品利润二十倍以上。这是什么样的暴利。

开海之后,参与的海商多了,朝廷还要收税,因此利润迅速下降。但就算是利润下降,但现在做海贸,利润依旧是好几倍。什么样的生意可以和这个相比。

结果还是历史上同样的问题。

中国出口远高于进口。大明朝国内对于海外物品的需求,远远低于海外国家对于中国商品的需求。因此那些海商做海贸,选择的办法就是,往中国大量的运送白银。用白银购买中国的货物,然后把货物卖出去。结果是大量的白银开始流入中国。甚至为了购买中国的商品,那些海商在全世界各地都在寻找银矿所在地。

大量银子的流入,银子价格的波动是非常明显的。

开海不到四年时间,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超过千万两以上,而且流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这么多的白银流入中国,直接让大明朝的白银价格开始下降。特别是白银流通本来就很快的沿海地区,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以至于国内有些商人专门做白银生意,从沿海地区运输白银到北方,还有内陆地区,赚取白银差价。

除了白银之外,朝廷这几年为了加大铜币的制造,开始投入更多的钱开矿。现在宝源局一年制造的铜币,已经是大明朝历史之最。

本来民间就有大量的铸币势力,现在朝廷的宝源局也在大量的提供铜币。

结果也影响了铜币的价格。

这些吴廷举都能够拿到一手的资料。以吴廷举现在的地位,想要拿到一手资料,还是非常容易的。正因为有了这些数据,吴廷举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大明朝的经济情况,物价情况,对照自己的货币理论,对于朱厚熜说的货币问题理解更深。

而且吴廷举不满足于这一点。

他还翻阅了大量以往朝代资料,看看以往的朝代货币发行和经济发展、物价变化情况。

吴廷举终于写了一本关于货币的书籍。

十来万字。

不算很多,但也不少。

吴廷举写完了之后,就给朱厚熜,让朱厚熜先看看。朱厚熜花了好几天的时间,读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