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书投靠他,又是南直隶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子弟,背后的财富,自然不可小觑。
而徐青坐拥海贸之利,钱粮之富裕,自也可想而知。
王尚书帮他自是理所当然,可是徐青凭什麽帮他?
玉亲王欲言又止。
戴先生接续道:「王尚书自然是支持王爷的,但徐青他是不得不解决灾民的事,因为他贤啊。」
玉亲王顿时明悟了。
父皇用自己的名声给徐青捧成当世圣贤,可这圣贤之名,有这麽好拿的?徐青的贤名越甚,自然越能招来那些受一条鞭法所害的百姓,尤其是京城附近,近来有不少因为一条鞭法破产的百姓,许多人都未必能熬过这个冬天。
现在徐青进京,又得了这麽大的贤名,只要稍加引导,这些灾民就会如潮水一样去找徐青。
徐青解决前面最难的一部分,然后玉亲王通过王尚书的支持最后出来收尾,不用花多少钱,便能收益最大。
若是徐青拒绝救济灾民,那就是虚伪,比王莽还不如……
其实每年冬天,都有灾民来京城附近求活。这次说不得还能让徐青一并解决了朝廷赈灾的难事。
若是往年,这些灾民只能强行赶走。
毕竟朝廷也没馀粮。
好多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全呢。
如果徐青不进京,玉亲王也可以藉助王尚书的支持,解决一部分灾民的问题,同样可以获取贤名。
谁让王尚书要来投靠他。既然投靠,总得拿出诚意才行。
玉亲王明白了,这就是父皇让王尚书投靠他的真正用意。
现在这些大臣敢得罪陛下,却一定不敢得罪储君。
除非铁了心想造反。
戴先生自然洞悉皇帝的用意,在这场变法里,皇帝抽身事外,什麽事都让臣子去做,做好了是皇帝用人的功劳,做不好便是臣子的过错,哪怕玉亲王,也是皇帝在这盘变法大棋的棋子。
只是戴先生内心里,还是对玉亲王有些失望。
受国之垢,方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如果玉亲王能主动想到为灾民做些什麽,区区徐青,何足道哉?
另一边,戴先生也想知道,如果徐青知晓,这贤名之下,会招来万千嗷嗷待哺的灾民,他又会如何做呢?
戴先生继续道:「王爷可知会王尚书关于赈灾的事。可以让王尚书派户部的人,适当向民间透露海沙帮和徐青之间的关系,而海沙帮亦是海运粮食的关键一环。除此之外,也可以说明海运对漕运的影响。百万槽工衣食所系。有了海运,陆地上的漕工,自然也会一年比一年苦,这些人的生计,也是需要考虑解决的,甚至于一条鞭法的施行,也和徐青有很大关系……」
这一桩桩事,没有任何添油加醋,对百姓的影响,也是实打实的。
如果徐青是当世圣贤,就该为这些事负责。
若他不是,世人也看清了徐青的虚伪面目;如此一来,徐青即使能渡过这些风波,也不足以有能撼动天下的声望了。
在戴先生看来,徐青最强的地方在于势。
大势一散,徐青便只有匹夫之勇,在大虞朝廷这个庞然大物面前,将无任何反抗馀地。
「徐公明,不知道你会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被大势所伤?」
在戴先生看来,天下这盘大棋有三个人在下。
一个是陛下,一个是首辅,另一个人便是徐青。
徐青是最弱的,但也是最善于借势的。
一会儿是借陛下,一会儿是借首辅,每每落子,如天马行空,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深究之下,却又无不是堂堂正正的大道。
此人之才,殆天授乎?
只是徐青若能解决这些难题,那当真是「受国之垢,受国不祥」了。
对于陛下而言,自然是无所谓的。
毕竟他还是陛下。
天下变好,对陛下只会是好事。
可是徐青坐大,最影响的便是将来接替大位的玉亲王。
这一点,足以见得帝王的无情。
老皇帝最爱的终归只有自己。
…
…
严山鼓动社员,宣传徐青的贤明。事情比他想像的还要简单,而且似乎京中有一股暗中的力量,在帮他推动此事。
严山起初还以为是坐馆另有安排,可是发现,这股暗中的力量竟然来自户部。真是令人纳闷。
「严编修,如今坐馆的名声越来越大了,我今天出城,发现有一些百姓拖家带口要瞻仰坐馆的圣德。」
严山闻言,先是一笑。
这算什麽。
本作品由整理上传~~
要知道在江宁府,多少平民百姓,排着队为公明兄抛头颅洒热血呢。
他一笑之后,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抓住来人衣襟,问道:「这些百姓在哪里,带我去看看。」
「就在城外,现在天是真的冷。按照惯例,户部会开一些粥棚做做样子,今年国库充盈,怎麽一点动静都没有。」那人嘀咕一声。
有人在旁边冷笑:「因为陛下开了海晏河清会,说一条鞭法是古往今来最大的善政。而这些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