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变。
还有一种情况叫由下到上的支配,文武大臣有心无心,会蒙蔽圣听。
错综复杂的情势,遮住皇帝的眼睛,使皇帝看不见天下黎民苍生;捂住皇帝的耳朵,使皇帝听不到八方的声音。
皇帝走出深宫,进行实地视察,比单纯看奏章或听臣子们的议论更能了解实际情况。
一旦承平日久,就是李瑄必须做的事情。
「我累了,休息一会儿。」
李隆基确实感觉自己很累,才说几句话,就昏昏欲睡。
「太上皇,我先回去。待平定回纥,第一时间来看你。」
李瑄将李隆基的被子往上拽了拽,盖住肩膀,带着侍从起身离开。
「照顾好太上皇。」
临走前,李瑄向李虫娘等公主吩咐一声,背手离去。
当天晚上,李瑄又去探望李适之。
相比之下,李适之虽不如以前,但身子骨还算硬朗。
李瑄只是劝说李适之少饮酒。
又向李适之坦明李隆基时日无多,李适之可以多去那边看望一番。
若李隆基真的驾崩,由李适之出面,进行国葬,修建陵墓。
李瑄没有因这种事情,就放弃北征。
夜晚,李瑄又妻儿告别。
此行,短则数月,长则一年。
……
乾元五载,二月十六。
晨晖洒金,长安城西北的光化门豁然而开。
李瑄要从此门出,北上征伐。
此时,光化门外,甲士森列,刀枪如林,车马无边无尽地蔓延。
大唐玄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朕承天命,御驾亲征…」
「今回纥新汗不敬大唐,并寇犯边境,倒行逆施,使社稷蒙羞……」
「昔英武可汗之子叶护太子,朝拜天可汗,以数十年忠臣之谏,使大唐出师讨伐不臣。朕为天下共主,自当应允。」
「此行,万里迢迢,黄沙漫漫,朕当与将士们同心协力,奋勇杀敌,以保我大唐之疆土,护我万民之安康。」
「军旗所指,皆为国土;战鼓擂动,唯求凯旋。功成之日,朕必不吝封赏,为将士们晋升军衔……今日出征,唯愿诸将士用命,扬我朝之威,振我军之魂!」
李瑄身披金甲,手握宝剑,高坐战车,龙颜沉毅,目含威芒。
他用深沉的声音,向将士宣誓此次出征。
这是大唐新式禁军第一次出征。
即便军衔制度还未完全落实,但将士们无不满怀憧憬。
在一一看无一错版本!
「万岁!」
「万岁!」
不论是为理想而战,还是追求荣华富贵,都被李瑄的话感染。
他们是天下府兵都想加入的禁军,当不负至尊之托,一战定乾坤。
在李瑄誓师出征的远处。
百姓蚁聚,来欢送至尊御驾亲征。
他们也呼喊如雷,声震天地。
每一名百姓都认为大唐是因正义而战,至尊一定能旗开得胜。
这些年来,大唐日新月异。
相比于天宝年间,百姓的生活肉眼可见的转好。
长安的粮价也稳定在二十五文一斗。
虽然价格比开元时期高一倍还多。
但「谷贱伤农」,大唐终究是以农耕为主。
适当提高粮价,有助于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
购买粮食的,多是一些商贩丶权贵丶文人丶官吏,以及现在兴起的「工人」。
工人的工资,完全可以承受这种粮价。
朝廷的农部亲自下场,常平仓维持粮价。
大唐免除了义仓税,储存义仓粮食,以防止天灾。
义仓税本就是苛捐杂税的一种。自古以来,都是朝廷用来购买粮食,用以赈灾。
哪有百姓自己缴纳粮食,自己为自己储存粮食的道理?
李瑄还亲自发明了许多改善生活的生活用品。
在饮食上,李瑄发明炒菜,已经有二十炒菜流行于民间。
长安附近,酒楼客栈,若不会炒菜,生意将一落千丈。
食用油的制作直线提升。
炒菜铁锅铁铲的生产,风靡长安。
朝廷的商部在各地都建立制作铁锅的工厂。
特别是山西铁矿多的地方。
朝廷组成地质勘探队,不仅在中原地区,更多在边疆地区,去寻找金银铜铁矿产。
届时,一户百姓,买下铁锅和油盐调料压力并不是很大。
还有各种方方面面,都是以前不敢想像的事情。
是以,此时平民百姓对李瑄的拥护,古今君王无有比拟。
「朕出征后,尔等轮流执笔,共决政务。今制度新改,处理关键时要慎而又慎。若无大事,则不必向朕汇报……」
临行前,李瑄向李岘丶裴遵庆等宰相叮嘱道。
宰相只需要将政务完善,调度地方。
另外,长安和洛阳,各留两万馀禁军。
震慑顽固旧臣。
李瑄还将浑瑊丶车光倩两名年轻的都督召至身边,作为征伐草原的先锋大将。
另外,兵部尚书李泌丶天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