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吏部最终选择别驾源洧继任庐江郡太守,而非王重华。
源洧是大唐名士,源氏是大唐有名的士族。
他的父亲源光裕担任过尚书左丞,为开元名相源乾耀的从子。
并且许多人清楚,从小在长安长大的源洧与李岘是故交。
王重华则是寒门进士出身。
他认为自己在考成法下,政绩优于源洧。
且在乾元元载时,长史和别驾一样,都是从四品的官职,属于竞争关系。
别驾也不再侧重军事,与长史一起辅助太守处理政务。
在此制度下,要升迁也是他升迁,要不升大家都不升,轮不到源洧。
所以王重华奏摺上直指李岘任人唯亲。
实际上,任人唯亲在大唐非常普遍。
因为李瑄就算最大的任人唯亲者。
就当他是皇帝,拥有特权。但李瑄也不能听王重华的一面之词,还要调查清楚。
「崔学士,许多人选择官吏,为什麽会选故友亲朋?」
李瑄放下奏摺,向崔佑甫询问道。
「回至尊,此为人之常情。」
「选用官吏必须熟知其才能和品行,若不与其相识,如何能知道他的真实情况?」
崔佑甫较为隐晦地向李瑄回答道。
李瑄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然后他将弹劾的奏书交给崔佑甫,吩咐道:「使吏部尚书刘晏处理这件事情,他知道该怎麽做!」
「遵旨!」
崔佑甫接过奏摺,领命离去。
事实上,李瑄是相信李岘的。
但李岘终究是正常人,或许真如崔佑甫所说,李岘觉得源洧比王重华更适合为太守。
李瑄明白,这种心态和他的心态一样。
其实还有一点很关键。
如李瑄任人唯亲,是因为他需要人听他的策令。
在大争之世的浪潮中,若一直和他对着干,不执行命令。哪怕有诸葛亮丶萧何的才能也不行。
没过多久,刘晏就将王重华和源洧的考核结果呈交给李瑄。
考成法是打分制度。
除了诸多任务外,每一年还会为官吏打分。
满分共一百分。
优秀是八十分以上。
良好是七十分以上。
合格是六十分以上。
六十以下,五十分以上为「考察」期,如果有两次,罢免官职。
年度五十分以下,直接罢免。
在考成法下,往往良好的政绩,才具备升迁资格。
庐江别驾源洧去年的总分为八十三分。
王重华为八十四分。
微微领先!
也说明庐江郡太守府运转高效,连底下的县都没有问题。
否则不会有如此优异的考成。
也怪不得王重华不服。
或许对许多人来说,源洧身份显赫,又有与王重华相差无几的能力。
提拔源洧理所应当。
在科举改革前,只源洧的姓名,就不止加十分。
「刘尚书,你觉得右仆射如此合法吗?」
李瑄向刘晏询问道。
「微有瑕疵,但亦不是不能理解。」
刘晏没有因为是竞争关系,趁机中伤李岘。
因为李岘确实高风亮节,很有魅力。在大事小事上,也克己奉公。
宰相虽然最多两个任期八年。
但有一种情况。
如果一名普通宰相在尚书丶中书令等位置上待了八年。
若突然被提拔为首席宰相,则可以圆满一个任期。
现在李岘第一个任期将至,连任第二个任期是板上钉钉。
相比于年迈的二号宰相裴遵庆,三号宰相刘晏是最容易为首席宰相者。
所以他不是很急。
虽然宰相轮流执掌政事笔,但首席宰相与普通宰相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许多事情,皇帝会单独与首席宰相商议。
单凭这一点,都不是其他宰相可比拟的。
关于李岘的事情,刘晏打心底认为不是什麽大事。
名臣的后代,压制王重华。虽然与王重华相差一分,但算合理范畴。
李瑄不动声色,与刘晏寒暄几句后,使其暂且回政事堂。
他吩咐韦应物召李岘入甘露殿。
他虽然任人唯亲,但他是掌舵者,不能和官吏们一个心态。
他觉得刘晏忽略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对王重华很不公平。
「臣拜见至尊!」
李岘入殿后,向李瑄拜道。
「右仆射,上郡辅吏,同为正四品上,为何提拔源洧,而不提拔王重华。」
李瑄见到李岘,开门见山地说道。
李岘愣了一下,心中一想,好像是元月的时候他提拔源洧为庐江太守。
他顿时明白,只因一分,他被弹劾。
「臣与源洧相识,知其才华和能力,认为他能更好治理庐江郡。且王重华原本为从五品上的官职,只是因乾元改品的时候,从从五品上,提拔到与别驾一个品级,根基不如在长安任职过的源洧牢固。臣和宰相们,除了知道王重华是进士,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