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征伐东北诸胡,渤海国(3 / 4)

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馀活着的渤海士卒纷纷丢下兵器,向唐军投降。

盖牟新城陷落!

唐军杀死百人,俘虏百人。

「将盖牟新城守将的脑袋送到渤海国的河州城,让他们明白负隅顽抗的下场。」

仆固怀恩按照李光弼的军令。

将盖牟新城守将的脑袋送到长岭府河州的主要原因是「疑兵之计」。

让渤海国以为唐军会一座座城池强推至上京。

而李光弼率领范阳军又舍近求远,进攻长岭府北面的扶馀府。

在暗地里,郭子仪率领太原军过契丹的领地,到达扶馀府北方(今长岭)隐蔽行踪。

王思礼的平卢军则渡过辽水,作为策应,视情况支援李光弼。

消息传到上京后,大钦茂惊恐万状。

他立刻召辅国公杨承庆来议事。

此时的渤海国在大钦茂的治理下,彻底汉化,先进的制度下,无疑是东北的一霸。

从唐诗到华夏史籍,全局都在渤海国内流传,许多渤海人都会汉人的语言。

整个渤海国,超过十万户。

国家是以靺鞨人为主建立,但国内的汉人丶突厥人丶契丹人等民族也拥有巨大势力,连大钦茂也得平衡。

渤海国虽然汉化,但他们与扶桑国非常亲密,多次派遣使者到扶桑,其间贸易关系很深。

「辅国公,唐军大举进攻,如何而战?」

杨承庆到来后,大钦茂心急火燎地询问道。

当初渤海向李隆基诏示:永为藩屏,长保忠信,效节本朝。

但国与国之间,永远只有利益,忠也只是一时的。

渤海国蒸蒸日上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其他想法。

他本以为安禄山死后,再向大唐称臣,从贼之罪会不了了之。

毕竟黑水靺鞨参与叛乱比渤海国还深。

渤海国虽然一心向学习汉人文化,但他们受东北诸胡的影响,把叛与降看得太简单了。

胡人自古都是反覆无常。

「李瑄谋逆继位,心狠手辣。这一次确实是我等失算。唐廷决心灭亡我们,求饶也没用了。只有将他们击退。」

「契丹丶奚丶同罗已经彻底没了脊梁,成了李瑄的奴仆丶傀儡。」

「当立刻向黑水靺鞨丶室韦求援。当前形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已经结为同盟。他们若不想去冰原上吃雪,到大海上饮冰,就必须来支援我们。」

「昔日杨广百万大军征高句丽,最终弄的个国破家亡。李世民至死也未看到辽东归唐。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渤海并非没有机会。」

杨承庆向大钦茂说明当前局势,并引经据典鼓励大钦茂。

软弱妥协,只会败得更快。

他了解李瑄的历史,看到的是如猛虎一样的君王。

渤海国流传李瑄的诗歌,很难想像,那个大诗人会成为这样的人物,并发动灭亡渤海国的战争。

「据探马来报,进攻我们的是大唐的平卢丶太原丶范阳都督府,我担心此次挡住这次进攻后,今后该如何呢?」

大钦茂心有所动,但也有忧虑。

他害怕将来李瑄御驾亲征。

「大王,现在我们先要战胜郭子仪丶李光弼,而不是担心以后。那郭子仪丶李光弼在天宝年间,就是王忠嗣的麾下,骁勇善战。又通过安禄山叛乱屡建功勋,封为国公。李瑄一向有识人之明,让他们来进攻,是有灭亡我渤海之心。」

「现要往好处去想,一旦打退郭子仪丶李光弼,我们就可以趁此向大唐称臣。」

杨承庆苦口婆心地说道。

现大唐想让渤海国无条件投降,国王到长安请罪,而非象徵意义的称臣。

大祚荣丶大武艺,两位先王的努力,建立如今辽阔繁荣的渤海国。

为保住他们的心血,他们必须孤注一掷。

「辅国公言之有理。寡人亲自书信室韦首领和黑水靺鞨首领来援。渤海要是被唐军占据,他们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大钦茂坚定信念,准备与大唐硬刚到底。

「唐军是骑兵,不易攻城,我们可以坚壁清野。阻止唐军推进。把最主要的兵力安排在大城之中,发动百姓,一起守卫国家!」

杨承庆又向大祚荣建言道。

渤海采用的是五京制度,以上京龙泉府为中心,另有中京显德府丶东京龙原府丶西京鸭渌府丶南京南海府。

在两年前,渤海的中枢还在中京显德府,但为维护北面的统治,大钦茂迁徙中枢。

在渤海君臣商议国家大事的时候。

上京内部也不安分。

渤海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且靺鞨族不占大多数,又普遍汉化。

自然有一些「慕唐者」。

他们认为渤海当权者只懂一些中原王朝的皮毛,而不甚知晓礼仪。

埋怨大钦茂和贵族们出兵参加安禄山叛乱。

现在招惹天朝,是咎由自取。

他们巴不得大唐将渤海占领,从此以后成为天朝人。

有的渤海人已经开始缝制大唐玄龙旗了。

这里面不乏渤海的贵族,

时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