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一会说进攻潼关,一会说渡过黄河,还扬言撤回河北,对付郭子仪丶李光弼。这把安禄山气得够呛。
他明白想进攻潼关难如登天。
于是安禄山将严庄和高尚赶回出皇宫,限他们三天之内想出计策。
安禄山令崔乾佑先在灵宝平原上严阵以待。
实际上在他心里,已经有退回范阳据守的想法。
现在这个样子,还不如去当一方土皇帝。
三天时间很快过去,严庄丶高尚没有想到办法。
此时安禄山病情暂稳,没有那麽暴躁,他知道自己不能离开严庄丶高尚。
安禄山只能全力打探范阳的消息,看看能否将大军撤回范阳。
至于在中原一带招募的兵马,可以提前分离丶舍弃,防止他们闹事。
而奚丶室韦丶靺鞨丶契丹丶同罗丶六胡州等胡部家乡在东北,不得不跟随燕军拼命突围。
唐军攻势迅猛,调度有方,严庄知道指望不上吐蕃和回纥,默认安禄山的做法。
哪怕最后只能带着数万燕军铁骑,和诸胡部回范阳,也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总比在洛阳送死强!
但噩耗随后又传到洛阳。
唐军李广琛丶辛云京率军出太行陉,进攻汲郡。
斩杀伪太守徐璜玉。
三日后,辛云京率铁骑五千北上,配合郭子仪进攻邺郡。
邺郡太守为薛仁贵的好孙儿薛嵩。
他膂力过人,擅长骑射。
这一世,他没有历史上的那种运气。
既然从安禄山叛军,薛嵩就没有回头路。
郭子仪从北面进攻,辛云京从南面进攻。
诸县横扫,莫不开城投降。
最终郭子仪与辛云京共四万多兵马,在邺城下会师?
而邺郡一再支援史思明,守军早已空虚。
安禄山又没有援军调遣给薛嵩。
薛嵩只能强征邺郡百姓守城,不得人心。
「忠臣之后,何故为贼?」
郭子仪向城上的薛嵩质问。
但薛嵩因羞愧不敢回话。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薛嵩因家族被排挤,自身没有晋升的门路,对大唐深为不满,于是参与其中。
须知,他的父亲薛楚玉丶伯父薛纳都做到主帅的位置,而后辈却只能门荫低职,这种落差使薛嵩走向极端。
由于薛嵩作战勇敢,很快就被安禄山提拔为邺郡太守。
但此时的局势让薛嵩大惊失色,因为他的家人还在范阳。
「徐璜玉死守汲郡,已城破人亡。还想死守,让自己断子绝孙吗?」
郭子仪又呵斥一声,他认为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可能。
薛嵩转眼看周围,真正效忠他的,除了薛氏子弟,只有几百人。
其他的士卒是强征而来,战斗的时候随时可能反水。
「开城投降吧!」
说完这句话,他像是被抽空力气一样,瘫坐在地。
悔恨没有像之前的太守一样,向大唐投降。
兵临城下投降者,为俘虏。
他背上污点,为祖父蒙羞,李瑄一定不会再用他,甚至还会处死他。
只希望薛氏家族能够保全。
世家大族又如何?
真正战乱的时候,没有谁比谁更尊贵。
世家大族组织起来的力量,和朝廷动员的力量相比不堪一击。
唐军浩浩荡荡进入邺城,百姓夹道欢呼。
这意味着河北范阳以南,全部光复。
郭子仪丶辛云京并没有停下。
李瑄已经封建康军使张仁贤为邺郡太守,让他驻留在此。
郭子仪丶辛云京继续南下,与汲郡的李广琛汇合。
李瑄封郭子仪的部下李国贞为汲郡太守,驻留汲郡。
两部并拢,共有边军丶郡兵丶义军七万馀卒,渡过黄河,到达东郡(今滑县),伪太守弃城逃离。
郭子仪丶李广琛开始行安禄山攻占洛阳的路线,进攻陈留。
此时,张巡丶许远举义兵奉命开始对陈留郡西南发动进攻。
两路大军压境,直接让安禄山跳脚。
因为这是他逃跑的路线。
安禄山终于向崔乾佑下达军令,让他率主力回援洛阳。
他也不再顾去进攻潼关丶河东。
此时洛阳周边兵马不足,如果不往回调,用不了多久郭子仪丶李广琛就会兵临洛阳城。
先将郭子仪和李广琛扫平再说。
与此同时,王难得收到李瑄的军令,他率领一万支援来的陇右骑兵,岭南丶山南丶南阳丶黔中丶江南丶剑南等地兵马,共八万士卒,向颍川郡丶临汝郡进攻,直逼洛阳。
燕军在唐军的牵制下,一日不如一日。
崔乾佑收到安禄山撤军的旨意后,心乱如麻。
十六万大军,哪是那麽容易能撤走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