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国的态度(4 / 7)

一步吧……

入嘉猷观,他的女儿李腾空继续为李林甫讲道德经。

李霅和姜月瑶在旁边听。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李林甫又迷茫了,不去争,他哪有今日的地位。

直到李腾空细讲此此话的含义,他才终于明白,他好像走错了道路。

贤明与奸佞,好与坏,一步错,步步错,直至找不到回路,也不知归途……

……

大非川之战,李瑄的封王的消息,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传遍大江南北。

外国使节,也第一时间将这则消息传递给他们的君主。

吐蕃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度,百国要通过上贡,表达对大唐的祝贺。

特别是南诏这种与大唐产生间隙的国家。

南诏建立在开元二十六年,当时洱海地区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国家,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丶越析诏丶浪穹诏丶邆赕诏丶施浪诏丶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

在大唐的支持下,南诏皮逻阁兼并其他五个国家,建立南诏。

国王皮逻阁被封为云南王。

但在天宝四载的时候,章仇兼琼遣使至南诏,唐使出言不逊,双方口角争执,皮逻阁非常不满。

吐蕃趁机拉拢,但皮逻阁未接受吐蕃的「善意」。

大非川的结果传到南诏后,皮逻阁立刻让久赞(宰相)和王子阁罗凤一起,携带重金丶珠宝丶特产,到大唐朝贡,以表达南诏一向是大唐的马前卒,还声称只要圣人一声令下,就会调兵遣将,攻入逻些城。

皮逻阁年老多病,不能跋涉,否则一定到长安拜见圣人。

和别的国王大酋不同,皮逻阁是真去过长安拜见李隆基。

李隆基还为皮逻阁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

如果不是大唐地方官吏丶将领瞎搞,南诏最起码在几十年内,对大唐忠心耿耿。

在阁罗凤临走前,皮逻阁告诫儿子一定要尊重圣人,如果有幸见到那神一样的将军,必定要恭敬拜访。

吐蕃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不可一世的吐蕃赞普被擒,让阁罗凤幼小的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撼。

从小的教育,让他一直以为吐蕃能和大唐分庭抗礼。

大唐南面的骠国,水真腊丶陆真腊丶林邑等国得到消息立即遣使。

渤海国丶新罗国丶倭国也认为该献出贡品,以博取大唐的好感。

西域原本归附吐蕃的二十馀国,不仅仅归附大唐,还将国内最珍贵的物品拿出来,以免大唐秋后算帐。

安西都护府管辖的数十个西域国家,甚至葱岭以西的昭武九姓,岭南小国,也都因此战而惊惧,纷纷再派使者入长安。

靠近西域的部落葛逻禄丶突骑施等也向大唐祝贺。

黑衣大食和白衣大食虽打得火热,但吐蕃的大败,让他们意识到大唐的强大,他们分别谴使到大唐。

一年后,丝绸之路将此消息传至遥远的拂菻(拜占庭帝国)。

作为大食的死对头,拂菻得知大唐与大食有冲突,从强大的东方身上,看到夺回失地的希望。

西北的奚丶契丹,刚与大唐决裂,安禄山自导自演,虽然平定一部分契丹部落,但胜利远远没有到达预期。

被游牧民族拉开距离以后,安禄山想要再讨伐就难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就是安禄山与东北的胡人部落激烈对抗的时间,有大败有大胜,又哭又笑,直至修成正果。

如果无法摆平奚丶契丹丶靺鞨丶室韦丶同罗等东北的胡部,安禄山没有提前造反的可能。

按照安禄山谋主的策划,这些是他兵力来援的一部分。

而严庄的计策,是打奚和契丹,然后拉拢室韦丶同罗丶靺鞨。

这几个部落都不容小觑,哪怕是室韦,也有五万帐,二十万人口,可以献出不少战兵。

安禄山也有挑选胡部猛士,组建精兵的念想。

得知李瑄的大非川之战和封天水王的消息,安禄山既惊恐,又嫉妒。

这一战对安禄山的信心有巨大打击。

太猛了!

反骨仔严庄和高尚很无语。

严庄反覆劝说奚族丶契丹十分强大,一旦得到大唐的盔甲,组成猛旅,再加幽州铁骑斩杀李瑄的河陇军轻而易举。

高尚又开始耍神棍,他用图谶之象,告知安禄山天命在他。一旦放弃,太子继位,安禄山必死无疑。

安禄山又增加信心,他没有退路。

依附安禄山的汉人文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郁郁不得志。

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冒着最大的风险,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益。

安禄山只能继续策划,对奚族丶契丹的征讨。

出范阳丶平卢,到东北征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安禄山也想成大事前,跟李瑄一样,过一次封王瘾。

为博取李隆基的信任,安禄山向长安跑得次数更勤快。

只要不是战事的季节,他都会往长安跑。

回纥。

在得到大非川之战的消息后没几天,回纥可汗骨力裴罗撒手人寰。

临终前,骨力裴罗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