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李林甫权势再减,太原城外的太子奴(3 / 4)

定把剑送给右相,就一定可以飞黄腾达。

这不是在暗示他任人唯亲吗?

关键是,他无法反击李瑄。

虽然圣人不再发怒,但李林甫能感觉到,这事必然会对他有影响。

「右相,这诸葛亮剑,你觉得自己有无资格佩戴?」

李隆基将诸葛亮剑拔出一截,又推回剑鞘之中。

诸葛亮剑虽不错,可毕竟是臣子之剑,非帝王之剑。

他身为帝王,不可能去佩戴。

「……圣人若赐,臣能担负此剑,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林甫很挣扎地说道。

虽自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又不能推脱。

圣人得诸葛亮剑,欲赐大臣。

他身为首席宰相,若未得诸葛亮剑,必会成为长安的笑柄。

「在国家的事务上,右相还要多努力一番!」

李隆基这麽说,就是暂不打算将诸葛亮剑赐给李林甫。

他在天宝三载的时候,就有将政事托付给李林甫,高居无为的心思。

可偏偏李林甫一再让他失望,不得不将这种心思打消。

吏部尚书为什麽空缺者,不就是想找机会,再交给李林甫吗?

每一年产生这种心思的时候,李林甫总会犯下错误。

人生苦短。

他雄才伟略大半辈子,开辟煌煌文治,创造赫赫武功。

田舍翁还能颐养天年呢。他贵为天子,就不能享受几年吗?

李林甫不合格,谁又能继任,让他高居无为呢?

「臣……一定会完成圣人的嘱托。」

李林甫内心一叹。

圣人未赐他诸葛亮剑。

世人皆知这把剑的份量,如果赐给裴宽,谁才是首席宰相?

李林甫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威势」。

如果诸葛亮剑在长安丶洛阳传开,凭藉诸葛亮的名气,一把剑可以让身份产生质变。

他的猜测是对的,不久后,一个典故,会因此而生……

关于对赫连成英的处置,李隆基和李瑄料想的一样,将其流放至黔中。

对于赫连成英来说,流放黔中比流放岭南好一点。

为彰显自己的恩德,李隆基听从李瑄的建议,赦免吐谷浑部的罪责。

这一次墨离吐谷浑叛乱,不及之前护输之乱。

护输杀死大唐节度使,其部落都能被赦免。

更何况墨离吐谷浑事出有因。

新任的晋昌太守和晋昌别驾,李隆基交给裴宽去委派。

……

长安,五天后,又出现一件令李隆基勃然大怒的事情。

还是李瑄的奏摺!

李瑄将河西妇女丶婢女失踪案,从头到尾呈现。

李瑄认为这种令人发指的事情,是为盛世抹黑,是轻视圣人之威,是侮辱泱泱大唐。

天朝上国,哪怕是平民百姓,都不能被欺辱。

像盛玉亮这样,不仅帮助贼商掳走大唐妇女,还阴谋造反,聚集豪强,欲杀大唐开国公。

「这样的官吏,为什麽还能当一郡太守?吏部是怎麽考核的?天宝年间,监察御史有没有去过敦煌?上一任采访使是饭桶吗?这麽大的事情,朝廷竟然一点都不知,还是你们知道,并未告诉朕?」

李隆基将裴宽和李林甫召到政事堂,劈头盖脸一顿骂。

裴宽和李林甫二人已经看过奏摺,虽然两人看起来诚惶诚恐,心境却是不一样。

裴宽刚当宰相还没一年,之前他为户部尚书,再之前为范阳为节度使。

当宰相期间,他不管官吏的考核。

圣人不可能死抓着他不放。

但李林甫不一样,他当宰相这麽多年,御史台的负责人杨慎矜是李林甫推荐。

而监察御史是杨慎矜派出。

采访使也多是李林甫举荐。

先不说贼商之事。

就一郡几年失踪七十几名良家妇女,敦煌太守竟不上报朝廷。

「回圣人,臣也是刚得知这件事。」

李林甫心里苦啊。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李瑄这孙子也太能折腾的,走到哪,杀到哪,没有一点顾忌吗?

李林甫当然知道,只要认真察,除新建的洮阳郡丶九曲郡外的三百二十八个郡丶府,最少有一半会出问题。

以前李林甫只以为诸郡是无伤大雅的小贪,为家族富贵,是人之常情。

李林甫见到李瑄关于盛玉亮的描述后,顿时觉得自己像是个清官。

虽然他的底线比普通人深个十来丈,但他没低到这种程度。

「以后采访使这样的官职,不要再推荐了,由德高望重的郡守兼任!」

李隆基向李林甫发出警告。

意味着剥夺李林甫推荐采访使的权力。

因为李林甫不是这一次了,吏部大案拿下的采访使,都是李林甫推荐的。

「臣…遵旨!」

李林甫低头领命。

这意味着什麽,他最清楚不过。诸葛亮剑,他难以得到了。

「之前朕听说有人对七郎任采访使不满意?难道他们对之前的采访使满意?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