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二龙不相见(1 / 2)

徐阶看好的也是裕王,因此找这么一个借口跟裕王拉近关系的确是让人无话可说。

听冠军侯讲述福建剿倭大胜的经过,这个借口就是皇帝也挑不出理来。

嘉靖朝的重臣们其实都很想结交藩王,为自己的将来铺垫好基础,但事实上是嘉靖皇帝对自己的儿子十分冷淡,甚至厌恶大臣将事情牵扯到自己儿子身上,

表面上看,嘉靖皇帝对自己的儿子都是极为冷漠,但实际上他对自己的子嗣再关心不过了,他甚至不许自己仅存的两个儿子裕王和景王参被扯到朝争中。

嘉靖皇帝在立储上的态度可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当然,也不能全怪嘉靖皇帝。

对于嘉靖皇帝来说,他除了是一个皇帝外,他更是一个父亲,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江山相传有人,有点父亲的拳拳之情也在所难免。

嘉靖皇帝一生生有十三个子女,女儿咱们且不说,儿子倒是有八个,可到长大成人的仅不过二子载壑,三子既裕王和四子景王。

嘉靖十五年十月六日,世宗第二个儿子降生,为了庆祝皇子降生,嘉靖皇帝祭告郊庙,为皇子取名“载壑”。

嘉靖十六年正

月,康妃杜氏生皇三子,取名“载垕”;

二月,靖嫔卢氏生皇四子,取名“载圳”。

随后两年内,江肃妃生皇五子,赵懿妃生皇六子,陈雍妃生皇七子,赵荣妃生皇八子,但第五、六、七、八皇子都是夭折。

也就是说,嘉靖皇帝虽生八子,但只有次子、第三子、第四子活了下来。

当时嘉靖最心心念念的事是,如何保住自己这三个儿子的命。

所以他将“二龙不相见”之道一以贯之,每天在自己的西苑为天下苍生也为自己父子修道祈福。父亲的拳拳之情尽地一丝不苟。

何为“二龙不相见”?

嘉靖皇帝继位后,迟迟没有生出皇子,这自小让崇信道教的他十分不安,所以求教于平日里尊奉的道士陶仲文。

陶仲文也不知是真有本事,或者是误打误撞,在给嘉靖皇帝修炼丹药、斋醮求仙中为皇帝举行求子法事,并配制“生子灵药”献于嘉靖皇帝。

就这样,或是天意、或是人为,嘉靖十二年,二十八岁的嘉靖皇帝终于喜得皇长子。

对于古人来说,二十八岁才得子,已经是属于较晚了,尤其对于皇帝,更加如此。

所以喜不自

禁的嘉靖皇帝对于这个长子那是相当重视,自其出生起,天天探视襁褓中的幼儿,并亲自为其取名“朱载基”,世序传承的含义十分明显。

但是让嘉靖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不过两个月后,这个承载着自己巨大希望的长子,居然夭折了。

嘉靖皇帝悲痛不已,追赠长子为哀冲太子,按礼制治丧。

然后就此事询问深得信任的陶仲文,希望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陶仲文煞有介事地回复:“皇帝为真龙、太子为潜龙;身上都带有天命之气,两者相遇,即会产生相克,而潜龙才临人间,真气较弱,一旦遇见真龙,相克之气抵挡不过,就会有重归天庭之祸”,也就是“二龙不相见”理论。

嘉靖十五年,皇次子朱载壡出生,嘉靖十六年,三子朱载垕、四子朱载圳出生。

对于连续有皇子出生,嘉靖皇帝自然是很高兴,自己后继有人。

但是之前长子去世的事情,还记在心里,“二龙不相见”的论断,嘉靖皇帝时一时也不敢忘。

为了儿子们的安全,嘉靖皇帝一反常态,从不去看望皇子,也漠不关心他们的成长,平时尽量避免提到或者看见诸

皇子。而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也选择遗忘。

嘉靖皇帝不是不关心儿子,而是太关心了,他生怕自己的热心、关爱,又会带动“真龙之气”,伤害到儿子们,从而导致长子的悲剧再次上演。

所以故意不闻不问,使得相互之间减少接触,已保平安。

而诸臣们怎么会知道皇帝的内心,所以在皇次子朱载壡稍稍大些后,就上书建议嘉靖皇帝尽快立储,以稳定国本。

皇帝有苦说不出,又不能明说(那样就会驱动龙气,克害儿子),以免儿子出意外。

但是架不住诸臣的上疏,自己多少也有侥幸心理,于是勉强在嘉靖十八年,嘉靖皇帝立四岁的次子朱载壡为太子,以安抚天下,但平时还是尽量避免与太子见面。

之后十年,太子倒是平平安安、无病无灾地长大,嘉靖皇帝似乎也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谶言是不是终于失效了。

嘉靖二十八年,太子年满十四,按照大明祖制,到了出阁读书的时候了。

而太子出阁仪式,作为皇帝的嘉靖皇帝是必须要到场,并作为主角,举行一系列繁琐的流程,与太子要有非常近距离的接触及交谈。

按本意来说,嘉靖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