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穿越带来的优势(1 / 2)

陆炳点了点头,说道:“很好,苏超能想到这一点很好。

明日我与你去工坊里看一下,我倒是要看看这些玻璃是怎么烧制出来的。”

程疯子笑道:“可以,卑职明日一早就来接大人过去。

不过能够进到工坊里的人只有大人您一个人,别人却是不能进去。”

“这是为何?为了保密不成?”陆炳问道。

“没错,大人,就是为了保密。”程疯子笑道:“这个东西工艺实在是太简单了,只要有有心的人看一遍,然后回去慢慢的琢磨,就能弄出来。

苏超说了,这种玻璃其实就是琉璃,只不过他找到了能够大量生产的矿石而已。

琉璃金贵,是因为没有人找到能烧制琉璃的矿石,而苏超恰好知道这种矿石。

因此他才琢磨出了这个东西,并取名为玻璃。

咱们要想多赚几年快钱,就还是要靠着这工艺保密了,这秘密留得越久,咱们的钱赚得越多。

苏超说了,这中玻璃在西方已经有人烧制出来了,只是产量不大而已,而且工艺复杂。

苏超说他琢磨弄出了一种锡浮法来制作玻璃,这样弄出来的玻璃少了打磨这个环节,比西方的不知道要好上多少。

他说等

他回来以后就带人尝试一下,如果能够成功的话,这玻璃就能大量的生产出来了。”

其实在后世这种锡浮法生产玻璃板的方法也是后世十九世纪才被人研究出来的。

而苏超恰好知道这种浮法玻璃工艺。

在大明这个时代,玻璃整个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中心是意大利的威尼斯,不过这个时候也是威尼斯的玻璃产业刚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向全世界扩张,正处于小作坊生产的时代。

威尼斯玻璃业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十五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为鼎盛时期。

当时,威尼斯玻璃艺术品跃为世界之冠。

但威尼斯玻璃制造工艺的秘密,很快传到法国、德国、英国,到十七世纪时,玻璃厂已经遍及世界许多地区了。

最古老的平板玻璃的制作是把熔化的玻璃注入内部平整的泥模中使其冷却,然后再磨光和抛光其表面。

直到二十世纪,这种生产工艺仍在沿用。

但是回顾平板玻璃的历史,我们仍然会被先辈们的智慧所折服。

吹制玻璃器皿早在十四世纪,人们就会使用铁管吹玻璃泡来制造小玻璃板。

在吹玻璃泡时,工匠们一边吹一边尽可能快地旋转铁管,玻璃泡在

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扩展,形成表面较为平整的大圆盘。

然后从玻璃与铁管的接口处切断,让其冷却成圆形的玻璃板。

由于圆形的玻璃板不容易固定,后来,人们又采用一种新的方法生产方形的玻璃板,工匠们把吹制成圆柱形的玻璃管从中间切开,展平后让其自然冷却。

这样,一块方形玻璃板便制成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平板玻璃的制作工艺也日趋成熟。

一九四七年,玻璃的制作工艺依然很复杂。

要生产像橱窗、车窗和镜子使用的高质量的玻璃,就必须以磨光的玻璃板为原料。

这种玻璃是把从熔炉里流出来的熔融玻璃,碾压成一条连续不断的带子,由于带子的表面跟碾压机是平行的,因而不会留下印记。

但是这种带子的两面都必须磨光,就意味着将会产生大量的玻璃废屑和花费很多的钱。

为了改变现状,英国科学家皮尔金顿冥思苦想,一九五二年他有了让玻璃的熔液浮在一种天然平滑的液体的表面的想法,接着,他花了七年的时间和七百万英镑开始研究一种新型的玻璃——浮法玻璃。

浮法玻璃是这样加工的:把熔化的玻璃从熔炉

里抽出来,使其成为一条连续的玻璃带,让其浮在盛满锡溶液的池子表面。

由于锡的分子结构比玻璃紧密,因此,锡溶液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很高的温度,使浮在其表面的玻璃上凹凸不平的部分熔化,这样,玻璃板变得又光又平。

其实玻璃在中国自古就有了,只不过这玻璃在中国的时候不叫玻璃,叫琉璃。

中国古代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

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

古时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琉璃生产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李亢在《独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开元间,有长安贩夫王二狗者,尝往返淄郡贩丝,微利也。

一日,孤馆遇盗,财物尽失。二狗叹曰:天不助我。遂悬梁欲自尽。

冥冥中见一老者,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