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胡濙(1 / 2)

锦衣长歌 刘可乐 1044 字 2个月前

礼部左侍郎胡濙回京了。

永乐帝的耳目不止有东厂、锦衣卫,还有胡濙。

胡濙是个奇人。他生下来是白发,满月后才变成黑发。堪称大明版的《本杰明·巴顿奇事》。

满月酒时,有一个邋里邋遢的张姓道人来到他家。说这孩子此生有水火之灾。取名必须以灾克灾。

要说中华文字真的博大精深。竟然真有这样一个字——濙。左边是水,右上是两个火,右下是一个灾。正好应了水火之灾。

于是张姓道人帮胡家给孩子取名为“濙”。

奇怪的孩子胡濙,注定此生不会平凡。

建文二年胡濙参加会试,中贡士。殿试连登二甲第三十四名。

那一科的进士可谓人才济济。状元是后来的内阁首辅胡广;榜眼是靖难之役中自尽殉国的忠臣王艮;二甲中有金幼孜、杨溥

而二甲三十四名胡濙,日后会成为大明朝唯一的七朝元老。冯道见了都要直呼内行。

燕军兵临应天,胡濙既没学解缙,巴巴的跑到燕营里大拍朱棣马屁;也没学王艮服毒尽忠。身为兵科给事中的他,只是在兵部那边,默默尽着他的本职,清算广西边防所需军饷

数目。

永乐帝登基,不起眼的胡濙并没受重用,调任到了户部当给事中。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永乐帝渐渐发现,户部那个名字里有水火之灾的小官,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且做事十分细致。

当时永乐帝对锦衣卫并不能完全信任。于是让胡濙从前燕王府护军中挑选了一百个精干的人,暗中组成了“小锦衣卫”。

“小锦衣卫”和胡濙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朱允炆。

寻找朱允炆这种事不能大张旗鼓。于是永乐帝找了个幌子。你的名字不是得道仙人张邋遢起的嘛?张邋遢很可能就是“普度天尊”张三丰。

得了,朕给你一道旨意,出京去帮朕寻找仙人张三丰吧!

永乐五年,胡濙离京,开启了为期十几年的寻人之旅。在这十几年中,他的同年胡广、杨溥、金幼孜等人都受到了永乐帝国的重用,成长为枢机重臣。

可他却一直在京外寻人,朝堂上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一身才华抱负无处施展。他却毫无怨言。

胡母病故,胡濙请求回乡尽孝,被永乐帝拒绝。为了安抚他,永乐帝赐了他个礼部左侍郎的空头名衔。

在这十几年中,胡

濙尽到了一个臣子的本职。一边受命寻人,一边查访民情,将各地民情汇报给永乐帝。

更为难得的是,他云游天下时,广为收集各地医方,整理成了《卫生简易方》。成为了一名医学家。

胡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生在世,得也平常,失也平常。”

看淡得失的胡濙,是一个活明白了的人。比号称永乐朝第一才子的解缙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恰巧,胡濙回京时,郑和也刚刚结束了下西洋。

永乐帝一并召见了这二人。

乾清宫大殿中。永乐帝给胡、郑赐了座。

胡濙为寻找朱允炆,经常风餐露宿,遭受日晒雨淋。他皮肤黝黑,脸上还有皲裂。看上去哪里像个四十来岁的礼部堂官,更像是一个卫所军的五六十岁底层老兵。

四十八岁的郑和也有老态。不是当年燕王府里的那个俊美白面小太监了。

永乐帝数年未见二人,颇为伤感:“唉。朕老了,你们也老了啊。”

郑和连忙道:“皇上春秋鼎盛,正值壮年。何言一个‘老’字?”

永乐帝指了指自己的白头发:“五十九了。眼见就是花甲之年的人了。人有生老病死,皇帝

也不例外。都说皇帝是什么真龙天子,其实,也只是一介凡人尔。朕这辈子,南下靖难,除去奸臣。北击蒙古,安定国门。治理天下亦有所成,应该是无憾的。

要说遗憾,只有一桩。就是朱允炆的下落。”

谈及正题,郑和连忙拱手禀告:“禀皇上。老奴此去西洋,一直达到了木骨都术。每到一地,便派人查访。可惜没有找到有关朱允炆的任何蛛丝马迹。”

郑和所说的木骨都术,在后世有另外一个臭名昭著的名字——索马里。

为了从海路寻找朱允炆,郑和可谓是鞠躬尽瘁。一路寻到了非洲。

永乐帝叹了一声:“唉。或许允炆真的没乘船出海。”

郑和一无所获,胡濙却禀报了一条惊人的消息。

胡濙道:“臣在德州查访时,查到了一条线索。靖难之役结束后两个月。一个操应天口音,二十多岁的年轻僧人,曾途径德州府庆云县朱桥乡盛王村。这僧人很奇怪,着麻布佛袍,腰间却系着一根黄腰带。”

永乐帝闻言,眼睛瞪得像铜铃:“黄腰带?二十多岁?应天口音?他人在何处?”

胡濙答:“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