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4章 泰山在人的心中(1 / 2)

锦衣长歌 刘可乐 1041 字 2个月前

《迁都大策诏》张贴到了大明的每一座县城。天下人皆知,迁都已是既定国策。

锦衣卫指挥使值房。

常歌坐在上首。东厂掌班亦失哈、新任指挥使刘勉坐在下首。

锦衣卫已经被彻底清洗。即便没有直接参与纪纲谋反的锦衣卫,也已被除名发还原籍。最近两个月,常歌一直在帮着亦失哈、刘勉重新选拔新人。去年跟着常世勋离开锦衣卫的常家亲信,也都过来帮忙训练新人。

亦失哈是个急性子:“锦安侯,锦衣卫重建也有两月了。一直没探查到拿得出手的情报。皇上面前不好交待啊。”

常歌翻了翻耳目交上来的情报册子:“怎么没有拿得出手的情报?你看这条,自《迁都大策诏》颁行天下以来,江南富商纷纷前往北都,建立商号分号。江南之财,流向北都累以巨万

这就是一封重要情报!别以为探查到谁谋反,谁贪污,谁纳贿才叫情报。这种事关国计民生的事,称得上是大情报。

锦衣卫查探官员隐事,只是职责之一。锦衣卫最大的职责,是替皇上查探民心!民心

二字你们一定要牢记,凡有关民心的情报,随时禀报皇上。”

常歌是在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教导自己的后辈。亦失哈和刘勉大受启发。

议事结束,亦失哈离开了值房。

常歌正要离开。刘勉却道:“老侯爷请慢行。”

常歌问:“还有什么事?”

刘勉道:“老侯爷,本来锦衣卫指挥使的官帽就算像雨点一样多,恐怕也落不到我头上。我知道,皇上之所以破格提拔我为锦衣卫的当家,全靠老侯爷您的推荐。您的恩情,我没齿难忘。”

常歌叹了声:“唉,看看我这一头白发吧。还能活几年?你却不同,您才三十不到。能为皇上再效力几十年。等我死后,劳烦你多多照应下常家子孙。我就算人在黄泉,也对你感激不尽。”

刘勉拱手:“老侯爷放心。今后我一定会好好照应常家人。”

常歌道:“多谢。好了,人老了,觉多。我回府睡午觉去也。”

朝廷里不乏马屁精。

这日早朝,礼部祭祀清吏司郎中周讷禀奏:“启禀皇上,今天下太平,四夷臣服,万国来朝,民物丰盈。新近又定迁都大策,筑大明万世之基业。臣以为,皇上应封禅泰

山,刻石纪功,名垂万世。”

封禅泰山,是历朝历代许多大有为之君主都爱干的事。

历史上,共有七位皇帝封禅泰山。

第一位乃是秦始皇嬴政。第二位是汉武帝刘彻。第三位是光武帝刘秀。第四位是唐高宗李治。第五位是大周女皇武则天。第六位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七位是宋真宗赵恒。

礼部的郎中拍了永乐帝一个大马屁,尚书自然不能示弱。

刚刚提升为礼部尚书的吕真附和:“禀皇上。您圣德神功昭格天下。臣认为,您应采纳周讷的建议,封禅泰山。”

太子朱高炽脸都绿了!

他考虑:父皇若启程去山东封禅,又是一笔大开销。车船队伍要钱,随行扈卫要钱,泰安那边总要建一座行宫吧?还是要钱!往少了说也要花个几十万两。这不是拿民脂民膏往自己脸上贴金嘛?

朱高炽虽持反对意见,却不能直言反对!因为他是永乐帝的儿子,大明的储君。反对永乐帝封禅,岂不是否定了永乐帝的功绩?

朱高炽心中暗骂:周讷啊周讷,你拍马屁不要紧,干什么要连累国库往外大把撒银子?

朱高炽的一张胖脸,表情怪异的很。

永乐帝看

了儿子一眼,似乎明白他的心思。

永乐帝朗声道:“天下虽无大的战事。但各地水灾、旱灾、瘟疫时有之。朕每每看到报灾的上奏,未尝不愧然于心。朕怎么敢妄称太平盛世?况且太祖爷没封禅泰山。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未封禅泰山。魏征曾劝谏唐太宗,真正的泰山,不在山东,而在天下百姓的心中!

朕治理好天下,让百姓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比在泰山上留下自吹自擂的石刻重要多了!”

太子朱高炽长舒了一口气。原本焦虑的胖脸笑成了一朵菊花。

他带头大喊一声:“吾皇圣明!”

一众文武官员齐声附和:“吾皇圣明。”

在永乐帝说出这番话后的一瞬间,常歌突然有一个念头:或许,当初我背弃建文帝,效忠当今皇上是对的。或许,当今皇上的确比建文帝更适合做天下之主!

散朝之后,永乐帝留下了太子和皇太孙。

永乐帝笑出了声:“炽儿,你知道刚才周讷提出封禅时,你的表情让我想起了谁嘛?”

朱高炽道:“儿臣不知。”

永乐帝笑道:“吴王府马房里出了名吝啬的马弁林老头!朕记得那林老头,恨不能一文钱劈成

两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