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对耗?决战!(1 / 2)

锦衣长歌 刘可乐 1084 字 2个月前

朱棣在南军左翼的攻势受阻。另一路的进攻却取得了成效!

燕军之中,有一位将领名叫谭渊。出征之前,朱棣一口气封了十七位都督,却没有封他。他至今还只是个指挥使。这回在夹河决战,他卯足了劲想要建个大功,在朱棣面前出彩。

谭渊的部下,只有区区三千人。谭渊知道,要在战场上出彩就不能按部就班。邱福给他的命令是进攻南军中路的燕子岭。可他却从混乱的战局之中捕捉到了一个机会!燕子岭有重兵防守,后面是南军的襄阳炮阵。

襄阳炮是一种投石机,用后世的话说算是曲射炮,类似于迫击炮。故而盛庸将襄阳炮阵布置在了燕子岭之后。

谭渊没有听邱福的命令,进攻燕子岭。而是绕过了燕子岭,直冲南军的襄阳炮阵!

负责襄阳炮阵的,是南军指挥使庄得。这位庄老兄正指挥着手下的襄阳炮手,不断向燕军投掷巨石,忽见一股三千人的步兵朝他冲了过来。

庄得连忙下令:“弟兄们,停止炮击。拿起刀枪迎敌!”

可是,炮兵跟步兵短兵相接,炮兵哪里是步兵的对手?

不过庄得这人颇为勇武,率领手下两千弟

兄拼死抵抗。他的抵抗为盛庸赢得了时间!盛庸立即派遣援兵前来,将谭渊包围。

立功心切的谭渊倒了血霉。没摸掉南军的襄阳炮阵不说,他在混战中被南军杀死。

谭渊虽死,他手下的燕军却依旧在跟南军混战。战场牵一发动全身,会形成连锁反应。南军的左翼与中军之间,因襄阳炮阵这边的混战出现了一道缝隙。

朱棣是多会见缝插针的人?他率领一万骑兵,穿过这道缝隙冲入了襄阳炮阵这边。一番猛冲猛打,他斩杀了南军的庄得。

还好南军始终人数占优,且多为老兵。盛庸很快稳住了阵脚。朱棣见讨不到便宜,便撤了出去。

双方激战一天,燕军阵亡九千人,南军阵亡一万人。燕军死了一位指挥使谭渊,南军死了一位指挥使庄得。双方平分秋色。

天色以晚,双方罢兵。

朱棣知道,这种对耗的拉锯战他是打不起的,因为他本钱有限。

盛庸那边,巴不得这样你来我往的打下去。如果拼消耗,南军绝对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

入夜,燕军大帐。

朱棣道:“仗不能像今日这么打!那个盛庸太贼了,把自己的军阵摆成了一个铁王八!明摆着是要跟咱们拼消耗,互换

人头。”

朱能附和:“是啊殿下。今日阵亡了九千人,其中五六千都是老兵。心疼死个人啊!”

朱棣道:“明日一早,咱们引兵向东北方向。盛庸的军阵必定要向西南移动应对。只要这只铁王八动,就会出现破绽!咱们的骑兵就能变成一把剔骨尖刀,直插他的破绽上!”

南军大帐那边。

盛庸笑道:“诸位,今日之战虽为平手,却等于是我们赢了!就这么跟朱棣对耗,用不了十天,咱们就能活活耗死叛军。”

平安建议:“可是这样做咱们的伤亡也会不少。咱们能不能重演东昌之战时的诱敌深入之计,佯装败退,故意引诱朱棣进兵,而后合而歼之?”

盛庸摆摆手:“朱棣是个从北伐的死人堆儿里爬出来的悍将!他绝不会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夹河这一仗,咱们不能取巧,只能拼实力!咱们实力雄厚,经得起硬拼!”

转头盛庸又问常歌:“东莱伯,您老是监军。您觉得我的方略是否可行?”

常歌道:“打仗的事儿我不懂。我只想你赶紧平定这场叛乱,让全天下的老百姓松口气。”

盛庸道:“旗牌官,传令各营,夜间也多派明暗哨,严防叛军夜袭!”

第二

日清晨。燕军忽然向着东北方向移动。南军自然要变阵。

朱棣巴望着南军调动之时,能够出现破绽!哪曾想,盛庸虽名为“庸”,却是个调兵遣将时面面俱到的良将!他有条不紊的调动着军队,求稳不求快,毫无破绽可言!

朱棣心中生出了一丝恐惧:糟糕!南军已经完成变阵了!竟然没有破绽!哎呀,悔不当初,不应该渡河玩什么背水一战!现在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若退就要渡河北撤!万一南军追击,四五万老兵还好说,十万新兵一定会四散而逃。到那时我就彻底败了。不退与之对耗,又是死路一条!

朱棣如今已是骑虎难下。南军的胜利,似乎已成必然!也只是似乎而已!

盛庸遥望着战场,对一旁的常歌说:“东莱伯,朱棣学聪明了!不再主动发动进攻,在东北方列下了军阵按兵不动。”

常歌道:“那是自然。朱棣又不是李景隆。他要是长了毛,恐怕比猴儿还精!”

盛庸忽然问出了一个与战事毫不相干的问题:“东莱伯,您老二三十年前,多次随同徐达、傅友德、朱亮祖等人出征。我与他们相比,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