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世勋睁开了自己的眼睛,小声说:“爹,娘,我又渴又饿,想喝粥。”
宋盼儿喜极而泣:“我的好儿子,你可吓死我了。娘这就给你做粥去。”
两日之后,小世勋已经完全康复。连名医李德仁都有些惊诧,五六岁的孩子一连高烧四五天不退,就算不死也会被烧痴呆。可世勋完全没有任何后遗之症。
只有常歌知道是怎么回事。
话说刘伯温自得知廖永忠被杀的消息便一病不起。这日,乾清宫。
洪武帝正在批阅奏章,太子朱标走了进来。
朱标先给洪武帝行了礼,随后焦急的说道:“父皇,儿臣听闻诚意伯得了重病,连床都下不来了。浙江清田乡野之地,恐怕没有什么名医。请父皇准许儿臣带几名御医前往青田探望诚意伯。”
洪武帝其实早就得知了刘伯温病重的消息。他头也不抬的说道:“让御医去就成了,你去做什么?”
朱标连忙道:“刘伯温跟宋濂一样,是父皇和儿臣两代的老师。老师得了重病,学生应该前去探望。”
洪武帝有些不悦:“按照你的意思,朕应该放下手头的政务,跑到青田去看刘伯温喽?”
朱标连忙道:“儿臣可以
代父皇看望诚意伯。”
洪武帝放下纸笔,凝视着朱标。他心中忽然生出一丝顾虑:标儿如此看重刘伯温,他日若朕龙御归天,刘伯温却未死,标儿一定会启用刘伯温,且会言听计从。刘伯温是个心怀野心的人,他若当政,那标儿的江山还能坐得稳么?
洪武帝道:“太子岂能擅离东宫呢?这样吧,朕派人将刘伯温接到应天来养病。太医院里名医如林,定可以治好他的病。”
朱标大喜过望:“父皇仁慈,如此体恤老臣。儿臣代诚意伯谢过圣上。”
洪武帝派了常歌前往青田接刘伯温入京。
五日之后,浙江清田县刘伯温府邸。
常歌在刘琏的带领下来到了刘伯温的卧房。
刘伯温见到常歌心里“咯噔”一下,他拱手道:“常大使,你怎么来了?”
常歌跪倒叩首:“属下常歌,见过诚意伯。”
刘伯温道:“快快请起。”
常歌起身:“属下奉圣上口谕,接诚意伯去应天养病。”
刘伯温一愣:“圣上让我去应天?”
常歌点点头:“圣上说了,会派最好的御医给诚意伯治病。等诚意伯的病好了,可以在应天住下,以伯爵身份参加早朝。”
刘伯温
满腹狐疑,心道:圣上允许我以伯爵身份参加早朝?这难道是一个政治信号?圣上要重新启用我么?不对!圣上与我之间早就隔了一条长长的鸿沟。
刘伯温道:“常大使,我病很重,走路不太方便。。”
常歌道:“好办。我这趟来特意带了一辆六辕马车,马车上有一张大床。”
刘伯温点点头:“谢了常大使,那咱们今日就出发吧。”
两个时辰后,刘琏收拾好了行礼,搀着刘伯温上了那架六辕马车。常歌正要命车夫扬鞭赶车,刘伯温却叫住了他:“且慢。”
刘伯温凝视着自己祖宅的大门。他的眼前浮现一幅幅画面。
五十一年前,十四岁的他背着行礼踏出这座大门,前往府学读书。
四十二年前,他赶赴大都参加会试,高中进士。回乡省亲时,他踏过这道大门回了家。前来道贺的乡亲络绎不绝。那时的他意气风发,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得意。奈何时值战乱,阻断了南北交通。他只能赋闲在家。
又过了三年,他被元廷授予江西高安县丞的官职。他意气风发的踏出这道门,前往江西赴任。那时的他踌躇满志,决心要做一位
留名青史的名臣。
然而官场腐败。清高的他与腐朽的官场格格不入。仅仅过了三年就辞职回乡,他踏过那道大门,准备一生归隐山林。
又过了几年,元廷中的一位重臣想起了他,破格拔擢他为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官。他认为自己终于得到了重臣的赏识,重新生出了出仕做名臣的雄心。他迈着轻盈的步伐迈过那道大门。临行之前,他还吟诵了两句李白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现实是残酷的,不到一年,他因检举贪贿的监察御史再次被罢官。他只能悻悻回到青田,跨过那道门回家继续当起了下野的鸿儒。
接下来他又两次出仕为元廷做官。每次都因看不惯贪腐昏聩的同僚被逼辞官跨过这道大门回家。
直到十五年前,他被当时的吴王陛下朱元璋请到了应天,担任王府参军之职。刘伯温终于遇到了信任他的明主。他针对当时的形势,向吴王朱元璋提了两条建议。第一条建议:避免两线作战。对元廷和江南诸侯必须拉一面打一面;第二条:对江南诸侯要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切忌四面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