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从容撤退(1 / 2)

天黑之后,苏飞照例带兵巡逻防守,黄射等人分批撤退,所有辎重全都抛弃,三军只带武器轻装而走。

虽然大家小心翼翼,但毕竟有数万人,加上吴军早有察觉,斥候严密监视,很快便发现了动静。

随着巴水东岸一阵鼓响,吴军迅速集合,各队人马将船只、木筏抬到岸边,准备渡河。

两岸火把通明,吴军在对岸蜂拥而动,对岸的江夏军早已准备多时,张弓搭箭,蓄势待发。

苏飞神情冷峻,命人在每个险要之地都点了篝火,准备了一天的石墙后,每处有一百名弓箭手死守,弓弩和火矢都准备齐全。

咚咚咚——

急促的鼓声震动两岸,陈武、朱桓各带本部兵马,登舟驾船往对岸冲去。

这些士兵都是挑选的精兵,个个身披重甲,最里面裹了一层麻布,外面套着皮甲,皮甲外又有一层铁甲,防护森严。

船到河水中央,对岸乱箭齐发,无数箭矢夹杂着火箭,纷纷落向船头,夹杂着阵阵惨叫声,偶尔有人落水,但伤亡可以忽略不计。

陈武的庐江上甲本就是重步兵,已经完全配备鱼鳞甲,朱桓所部的铠甲,也是孙策从军中抽调的铁甲,个个都全副武装。

这些士

兵不畏箭矢,每个人手持盾牌,护住头部要害,唯一担心的就是火箭,只要身上着火,便基本无恙。

巴水河面并不宽阔,水手奋力划船,一口气便到了对岸,但要上岸的时候,重甲兵便显得有些笨拙。

江夏弓箭手居高临下,手下丝毫不停,奋力放箭,到后来火箭根本来不及点着,在火堆上晃一下,便慌忙射/了出去。

苏飞按剑紧盯着河中的情况,吴军已经冲到岸边,重甲兵虽然不畏弓箭,但行动笨拙,半天无法逾越那道石墙。

“砸石头——”苏飞拔出宝剑,一声大喝。

岸上的鼓声随之一变,夹杂着清脆的锣声,江夏守军一半扔掉弓箭,搬起身旁的石头往下砸去。

“放箭!”

随后驾船接应的黄盖看得清楚,他带领的水军此时也过河一般,士兵们纷纷张弓搭箭,往岸上射去。

西岸上下一片惨叫之声,重甲兵不怕弓箭,但被石头砸中却也承受不住,不但滚落水中,便沉入河底,任凭水性再好,也挣扎不动。

还好此时黄盖及时接应,压制了岸上的守军,东吴以水军为主要兵力,哪怕站在起伏不定的木筏之上,也能稳稳放箭。

水上交锋,以弓箭为主,吴

军的弓箭早经过多次改良和加强,射程、力道都极强,两轮箭雨过去,岸上的一千多守军便倒下近半。

黄盖更是老当益壮,将铁鞭插在腰间的扣带上,挽弓瞄准指挥的苏飞,弓如满月,扣动弓弦不断放箭数箭。

苏飞在火光下看到一箭飞来,赶忙低头闪避,但躲了一箭又一箭,听着耳边传来的呼啸声,丝毫不敢大意。

此时守军伤亡不少,苏飞躲入石墙后面,再次大吼道:“点火,撤——”

叮当当——

鼓声骤然停歇,清脆的鸣金声响起,守军们跳下石墙,将篝火和火把全都扔到石墙后面的壕沟中。

轰——

一瞬之间,大火升腾而起,滚滚黑烟弥漫,一道比石墙还要高出一倍的火墙出现,照得岸边亮如白昼。

原来在挖土垒砌石墙的时候,苏飞将这道壕沟保留下来,营中所剩的柴草、火油和做饭的油全都倒在里面,形成了一道四五里长的油渠。

有了这道火墙掩护,苏飞带兵迅速撤离,穿过大营的时候,将早就堆好柴草的营帐全部点燃,随着夜风吹动,整座大营也陷入火海之中。

朱桓和陈武好不容易爬上岸,看着眼前飞窜的火焰,烤得脸上发烫,顿时傻了

眼,跺脚大骂。

黄盖指挥士兵顺水而下,越过火墙上岸,又见好大一片火海,半边天空照得通红,黑烟已将繁星遮蔽。

孙策看着对岸的火光,无奈摇头,没想到这苏飞竟有如此本事,撤退的时候从容冷静,布置得有条不紊。

“全军过河!”随着孙策一声令下,东吴大军纷纷渡河。

来到对岸,大营中的火势愈发凶猛,陈武和朱桓已经领兵去追敌,黄盖和赵云也随后接应。

刘巴言道:“敌军撤退,在此设下重重障碍,沿途必有埋伏,或许不止一处,要提醒前军多加小心。”

孙策点头道:“我再带一支精兵前去,韩将军领大军随后,也好前后呼应。”

不觉东方已经渐渐发白,孙策点起五千精兵出发,韩当领大军运送辎重粮草。

此时前方追敌的朱桓已到邾县县界,靠近西陵方向湖泊渐多,到处都是芦苇荡,一路上惊起飞鸟无数。

才立春不久,干枯的芦苇叶在晨风中哗啦啦作响,四五队斥候在前方探路,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