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曲【八】(2 / 3)

烽·烟 白石头 2495 字 2个月前

真的算是运气,有一个同乡的好友,此时正在川军中任职,当然了,职位肯定不高的,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大晚上的在街边的小酒摊喝的烂醉了。

正巧那一天夜里无事,出去走走,正好看见可他这个同乡,两个人

在外相遇自然是有很多的话要说,所以两个人就这么坐在小酒摊上一直喝到了天亮,当然了的酒量极好。而且他也知道自己还有任务所以并没有放开酒量,可是他如此,但是他的那个同乡却不是这样的,之前说了,那个同乡原本就已经醉了,再加上和又喝了那么多酒,也就变得烂醉如泥,开始口不择言了。

该说的不该说的,他都说了,这其中就包括革、命军的最新动向,据说此时的孙文已经回到了国内,他借助洪家一门的势力、财力与影响力,借着我护的风头,很快的就拉起了一支队伍,番号还是适用革、命军的名号。

虽然这也绝对是军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可是依靠这样的素质去打仗,真的不是一个正规军该有的,而且作为军队的领袖,这样的作战方式,容易造成极大的伤亡,对于自己不下的消耗过大,这里所说的消耗不单单是因为人马的死亡,还有因为受伤从而需要休养而不能够投入下一次战斗的战损,而且这样的破釜沉舟的打法,对于弹药、武器的节流非常的不利,容易导致武器弹药的缺失、不足,从而使得整个部队在一战之后,没有了再战的本钱。

当然了,这样的情况暂时是不会发生的了,毕竟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都是在武昌起、义之初革、命军经常会发生遇到的问题,到了后期就有了明显的改观,到了二次起、义的时候,这样的事情基本就杜绝了,不过虽然是这样,可是因为一点革、命军确实找到了不少北洋将领的白眼,这其中对此最为不屑的就要数冯国璋了。

虽然昔年时袁世凯曾经对冯国璋说要他不要过于的藐视革、命军,还有孙文这个人,可是每每如此,冯国璋总是笑着对袁世凯这样解释,或者说是辩驳,道:“孙文之辈,虽为英才却非军、政之才,可治一域,而不可治一国,能开辟,却不能铺就。”而袁世凯每每见到冯国璋如此,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奈的笑着摇头,当然了,他这不是在否认冯国璋,只不过就是不知道应该如何的积蓄就这个问题与这个老家话继续说下去。

而起冯国璋不止一次在酒桌上,以及一些正式的场合上对外宣称,如果革、命军再一次组建,并且兵进南京的话,那么南京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冯国璋还曾经大放厥词,或者可以称之为对外宣称,如果革、命军胆敢再一次与北洋开战的话,那么他这一次就要彻底将革、命军彻底歼灭。

而且这个时候,冯国璋还曾借昔时秦国战神名将白起的名号,号称如果革、命军胆敢举兵犯禁的话,那么他真的不介意自己学一次白起,重新打一场现代的“长平之战”,由此可见冯国璋此人对于革、命军的态度,以及他对于剿灭孙文一脉的决心与信心,

当年的长平之战,白起与赵括代表秦赵两国决战,这一战以赵国的失败作为结束,但是赵国所付出的代价绝不是单单的赔偿称臣,还有那被坑杀的四十万赵军。

这代表着什么,冯国璋这样的比喻表示出了什么,不言自明。而且这一次冯国璋亲自通电孙文那一份电报,最后的署名,就足以表明了冯国璋这一次真的动怒了,而且这一次他的怒火,恐怕真的不单单是革、命军就能够承受的。并且,冯国璋其实在通电给孙文的时候,还向临近五省的将军们发了一折电文,这电文的内容不得而知,但是想来也应该就是要求他们率兵围剿革、命军的同时,警告他们不要起什么非分之心,这一类的话,当然了,冯国璋是一个老油条。

而且这五省将军虽然归属在他的帐下,但是他却也不敢在这样特殊的时候对他们说一些过于直白凌人的话,所以想来冯国璋的语气应该是非常委婉的,但是用词却应该是异常准确有力的。其实说起来,冯国璋不将革、命军放在眼里,但是他不得不对另外五省将军们手下的北洋军加以重视。虽然冯国璋威望极高,可是她也清楚孙文这个人的能力,恐怕就是昔年身带六国相印的张仪都未必有孙文的口才以及他的辩术,当年要不是孙文的三寸不烂之舌,又怎么会有曾经的革、命军那?

虽然那个时候出现一支起、义军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能将起、义军到最后装备的如此雄壮,而且还能够与正规军,且还是昔时东北亚地区最为精锐的北洋军展开一场又一场大战,这绝不是一个巧合,所以此时冯国璋数日昂没有将革、命军放在眼里,但是他真正担心的就是另外的五省将军。

什么事情最怕的都是后院起火,万一要是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哪一省的将军倒戈了,虽然冯国璋自信可以应付,但是如果五省将军中有三人倒戈的话,那么冯国璋必败,而且不单单是他必败,就是他手下的二十万金陵军,恐怕到时候也会作鸟兽散,并且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他手下的五省将军倒戈也不是最重要,最棘手的,真正麻烦的是假如冯国璋的军队溃散了,那么也就没有人能够来代替他,当然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