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霞客身捷攀仙掌九曲映夕望天游(1 / 4)

诗曰:

云崖千丈起峥嵘,

掌印天成石壁横。

九曲环山游目尽,

霞光染翠万峰明。

话说那日,徐霞客立在山间,抬眸遥望前方路径。只见晨雾弥漫,远山影影绰绰,恰似一幅水墨绘就的丹青妙图。清晨的山风悠悠吹来,带着些许寒意,徐霞客却丝毫未察,只觉心中豪情难以遏止。

这武夷山中,九曲溪水曲折回环,宛然一条苍龙跃于群山之中。徐霞客昨日已然亲历大隐屏、接笋峰之奇峻险要,本该稍作休憩。然而这武夷山中,处处皆为绝妙之景,仙掌岩、天游峰更是声名远扬,令他心向神往。

徐霞客暗自思道:“既已目睹大隐屏,何不在此良时,再登仙掌岩、天游峰?如此才可不负此番奔波之苦。”思毕,遂收拾行装,整饬衣冠,预备再攀高峰。

山下几个挑夫见他又欲登山,忙道:“徐老爷,这仙掌岩相较那大隐屏还要险峻几分。山路崎岖陡峭,稍有差池,便是粉身碎骨之结局。再者,老爷昨日已然劳顿,何不歇息一日再往?”

跟随他一起探游,还有一位游走山川的年轻山僧。

徐霞客闻其言一笑,只道:“诸位兄弟所言甚是。然我徐霞客一生偏爱山水,尤好探奇。这武夷山之景致,若不尽收眼底,岂不是白来一趟?况且当下天气晴和,正乃登高望远之佳时。”

言罢,也不待众人再劝,拄着竹杖就往山上行去。只见其步履轻健,精神焕发,哪有半点疲态?众挑夫见此,也只好跟上。

行未久,便至仙掌岩下。举首仰望,只见峭壁似削,石壁之上突现一块巨石,状若巨掌,悬于半空之中,令人望而悚然。徐霞客非但不惊,反倒欣喜,仔细端详少顷,觅得一条羊肠小径,遂沿径攀援而上。

这仙掌岩虽险,却亦有攀登之途。但见徐霞客时而攀石登高,时而拉藤前行,足踏实地,步步为稳。那些相随的挑夫瞧得胆战心惊,连声呼喊:“徐老爷慢些,切莫急切!”徐霞客却是成竹在胸,不慌不乱,渐至仙掌之下。

待徐霞客立于仙掌岩下,回望来途,只见脚下云海翻涌,九曲溪水隐隐约约,恍若置身天际。他不禁仰天大笑,吟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获仙掌奇景,何不再登天游绝巅?”

却说徐霞客顺着云窝小径,逐级而上,曲折朝北而行。一路之上青苔满布,古木参天而立,山风轻拂,鸟鸣嘤嘤。正行之间,忽然瞧见前方云散雾消,一座硕大石壁傲然矗立,直入云霄。

徐霞客定睛详瞧,但见那石壁雄踞溪畔,宽约千丈,高过百仞,气势之磅礴,令人称奇叫绝。最为奇特的,乃是那石壁之上,依稀可见道道掌印,深浅有别,大小不同,仿若天神仙佛曾于此留下诸多印记。

徐霞客不禁停步凝望,喃喃道:“老天爷果真是妙手天成!这石壁上的掌印,竟好似天工雕琢,鬼斧开凿。莫非往昔真有神仙在此修炼,留下这等奇观不成?”

山僧见他这般入神,便言:“施主有所不晓。相传远古之际,此地乃群仙修炼之所。那些掌印,便是诸位仙人习武练功时留存的。因而此处又被称作‘仙掌岩’。”

徐霞客听罢,不禁微笑,心内言:“世人多好托物言志,编创神话。然此掌印之奇,实乃罕见,倒也休怪世人要附会神仙矣。”遂取出随身所携之纸笔,仔细录道:“石壁当中,横竖皆有掌痕,细细数之,其大者逾丈,小者不及尺,约有数十行之众。观其形态,皆浑然天成,愈显其珍稀。”

写罢,又取出一个硕大的芭蕉叶,将那石壁上的掌印逐一描摹下来。一边画,一边赞叹道:“天地造化,神奇难测。这般奇景,若未亲眼目睹,纵然说破了嘴,旁人也是难信的。”

挑夫见他这般认真,亦皆驻足细瞧。只听得一位老挑夫说道:“徐老爷,这仙掌岩的掌印,岁岁年年皆在此处,可从未见有人如您这般用心记载。”

徐霞客闻其言,抬头望着那高耸的石壁,意味深长地道:“山川之美,本就应与天下之人共赏。我今之所记,他日定要编成游记,好使四方之人,亦能知晓武夷山的奇景异观。”

言语之际,云雾渐生,那石壁上的掌印隐隐约约,更增几分神秘之韵。霞客见此情形,复取出芭蕉叶来,将这云雾弥漫的景象亦一并绘了下来。待画完,天色已然西沉,徐霞客这才恋恋不舍地收起纸笔,预备往前行进。

且言徐霞客一路竭力攀援,手抓岩石,足踏山径。此路虽险,却饶有情趣。脚下溪流涓涓,或湍急,或舒缓,恰似仙乐之音。山风缓缓拂来,携几缕松涛之声,更添几分清雅之致。

正当徐霞客气喘吁吁,几近登顶之际,忽睹天边一轮红日西沉,霞光漫天,将整个武夷山尽皆染作金黄之色。霞客不禁停步,凝神赏此天地间之壮美景致。

但见远处群峰层叠,青翠欲滴,于夕阳映照之下,仿若披了一层金色薄纱。那九曲溪水蜿蜒曲折,穿行于群山之间,溪面泛着点点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