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陆安锦生了(1 / 2)

李玉坐在书房中,灯光映照着他略显疲惫的面容。

尽管他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案牍堆积的公务上,但思绪总是无意间回到宋明月的身上。

她的一颦一笑时不时地在他的脑海中浮现,让他心中涌起一股说不清的情愫。

他叹了口气,决定暂时放下手中的笔,走到窗前,凝视着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李玉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是姬宴礼手中的利刃,是朝中不可或缺的砥柱,因而不敢也不能让自己有任何软肋。然而,与宋明月相处的点滴,仿佛在他心中开辟出一片柔软的天地。

“嘶……”李玉轻叹,有些无奈。

他深知,作为当朝左丞,肩上的责任重如泰山,半点分心不得。

翌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李玉的书桌上,今日是科考重生放榜的日子。

李玉将亲自带领这次科举的前三甲进宫面圣。

对于这些年轻学子来说,这将是他们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刻。

李玉换上朝服,带着几名心腹前往贡院。

到了那里,他看到三名新科进士已经在等候。三人中,状元名为张子涵,榜眼为赵子明,探花则是刘玉成。三人皆是意气风

发,脸上洋溢着激动和期待。

“李大人。”三人齐声行礼。

李玉微微一笑,示意他们不必多礼。“今日你们将随我一起入宫面圣,陛下对你们寄予厚望,希望你们不负所托。”

张子涵挺直了腰杆,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答道:“李大人,学生自幼立志为国效力,今日得此殊荣,必将竭尽全力,不负众望。”

赵子明也接过话头,语气诚恳:“李大人,学生一直希望能在礼部为国出力,今日总算有机会一展所长,定不负所托。”

刘玉成则微微一笑,带着几分腼腆:“学生虽对兵法心生向往,但深知才学尚浅,尚需大人多多指点。”

李玉对三人的志向表示赞赏,并鼓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努力奋斗。

“你们年轻有为,朝廷正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才。万事开头难,只要你们坚定信念,终能有所成就。”

一路上,李玉与他们闲聊,了解他们在求学过程中的趣闻轶事。

张子涵提到,他在准备科举时,曾因一篇文章思路不畅而彻夜未眠,最终在黎明时分灵感乍现,写下了那篇被称赞的文章。

赵子明则讲述了他在礼

学研究中遇到的一个难题,经过几个月的钻研才得以解决。

刘玉成则分享了他对古代战役的研究心得,特别是他对以少胜多策略的兴趣。

到了皇宫,李玉带领三人进入大殿,姬宴礼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中透出几分欣慰。张子涵等三人恭敬地行礼,姬宴礼微微颔首,示意他们起身。

“张子涵,你以状元之身入朝,朕希望你能为大夏之治献策献力。”姬宴礼语重心长地说道。

张子涵躬身答道:“臣必不负陛下所托,定当竭尽所能。”

姬宴礼点头,目光转向赵子明:“赵子明,礼部乃治国之根本,望你不负所学,为国为民。”

赵子明深深一拜,郑重承诺:“必不负陛下厚望,竭诚为国。”

最后,姬宴礼看向刘玉成:“刘玉成,你对兵法有研究,边疆安宁亦需你这样的有志之士。”

刘玉成挺胸答道:“臣定不辱使命,为大夏边防贡献力量。”

姬宴礼满意地点头,为三人分别封官。张子涵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赵子明为礼部主事,刘玉成为兵部郎中。三人感激地叩谢圣恩,心中对未来充满期待。

朝会结束后,三人

向李玉表达了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为他们伸张正义,维护了科举的公正。

张子涵感慨道:“若无李大人在朝中鼎力相助,学生等恐怕难以有今日之殊荣。”

李玉微微一笑,谦逊地说道:“这是你们自己的努力换来的成果,我只是尽了一份微薄之力。在新的岗位上要努力工作,造福百姓。”

与此同时,西域公主纳兰若与使者一同前来告别。

经过几轮谈判,大夏与西域的商贸合作计划已初步达成,纳兰若此行已圆满完成任务,准备返回西域。

李玉在宫门口迎接纳兰若,纳兰若神情间多了几分轻松和释然。“纳兰公主,此次合作多亏了你的努力,愿两国友谊长存。”李玉诚恳地说道。

纳兰若微微一笑,“李大人不必客气,此事也是我期待已久的。希望两国能够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两人互相道别,纳兰若在使者的陪同下,乘马车离开了京城。

李玉目送他们远去,心中感慨万千。他明白,作为朝中重臣,不仅需要处理国内事务,还需协调外交关系,为大夏的长治久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