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五五开的局面(1 / 2)

因为那几块墨点和墨纹,其实压根就不是小孩子信手涂鸦随手画上去,那几块墨点,是一群正飞过天际的南迁候鸟,而那几条墨纹,则是河流远处,滚滚河水当中,由上而下露出波涛的几块礁石,几块露出波涛的礁石,链接成了一条由下到上逐渐模糊的弧线。

说到这儿,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不就是一群正巧飞过天际的南迁候鸟,和几块露出波涛的礁石吗?

这怎么就让这一副渡口山水风景图的灵魂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了呢?

咱们先不说这副画在多出这礁石和候鸟之后意境有何改变,先说那候鸟和礁石的画工。

都说细节处见功夫,能把一群飞过天际南迁的候鸟,画的如此之小,小到你不聚精会神的去看,那就是几块墨点,单凭这一点,足以证明这画工之了得,在说构思。

古时候可没有望远镜放大镜这些玩意,人们观察任何东西都是靠眼睛,人的眼睛其实就像是一个缩小版的望远镜,只不过并不具备拉近放大的能力,所以当我们看远处的东西,越远那看到的东西自然也就越小了,就好像是我们坐在飞机上从几百米上千米的高空往下看,参天大树在我们眼中也变成了小树苗,街上行走的行人,那就真的变得和蚂蚁一般大小了。

换句话来说,画中那一群飞过天际南迁的

候鸟,画的如此之小,小到若是不聚精会神十分专注的去看,只会误以为那是一块墨点,这并非是画家在刻意彰显自己的画工如何如何了得,相反只是极其写实的一种画法。

再说那几块连接在一起看上去好似墨纹一般的礁石,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人站在远处看到几块连成一排的礁石露出水面,真正眼睛看到的可不就只是一条黑色的线条?

更让我惊叹的是,那礁石连成的线条,由下到上逐渐从大变小,只不过在画中,大小的变化,并非是视觉上大小的变化,而是着墨浓淡程度的变化,在配上旁边的留白,和留白两岸延伸的山林走势。

细看之下,你就会赫然发现,那礁石是在一片倾泻而下的瀑布当中,从滚滚波涛当中露出了头来。

而那几只飞过天空南迁的候鸟,正好就在那瀑布的正后方,画的也就比那礁石更小一些,这一下子整幅画的空间感就凸显了出来。

至于我为何会说,这一群飞过天空的候鸟和那露出瀑布的礁石,让这一副渡口山水风景画的灵魂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呢?

很简单,若是抛开这一群飞过天空的南迁候鸟和那露出瀑布的礁石不看,而是把那一片整个当做一大片留白,固然这副画也绝对称得上布局工整严谨,并没有任何的问题。

可恰恰,问题的根源

就在于这副画的留白显得过于规矩工整严谨了,少了一些灵气,加上那候鸟和礁石则就不一样。

大家试想一下,这候鸟南迁是什么时候,是不是都是在冬季,气温降低的时候,候鸟才会从北方迁移到更加温暖的南方过冬?

几只候鸟一下子,就把画中的季节时令给点了出来,画中渡口两岸的山林本就画的树木凋零,应当是深秋时分,渡口处停泊的几条小船也没有船家,多少透着一丝凄凉凋零的味道,加上那候鸟,是不是就有了一种秋风肃然、万物凋零,就连靠摆渡为生的船家,都在家猫冬,放弃了出门摆渡,这一下子整体意境就提升了上去。

再说那礁石,它替身的并非是单单提升这副画的意境,而是把整幅画的空间感和意境都给提升了上去。

这副画原本的留白规矩工整,一眼看上去,仿佛河岸边山林看不到尽头,一条奔流而下的大河也看不到尽头,可单凭这些,你能够想象到什么?

是不是只能想象到一条蜿蜒奔流的河流和河流两边的山林,可多了那几块礁石,就不一样了。

你一下子就能想象到河流视野的尽头是一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瀑布之上能看到一群南迁飞过天际的候鸟,那岸边也一定是万物凋零,草木枯黄,甚至于你还能够继续想象到,候鸟之后是

不是还有一轮落日被乌云给遮挡住了,因为渡口停泊的小船上并没有船家,这些都说明画中所画的时候,那天气可不好。

彻底弄清楚这些缘由后,我心中多多少少有一些羞愧难当的感觉,这样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世事无绝对,鉴别古玩字画,万万不能站在一个绝对的立场上去鉴别,而应当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鉴别。

就像眼前这一副渡口山水风景画,那是唐寅的亲笔,唐寅的丹青在古玩圈在收藏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那是不言而喻的,唐寅的画工那也是得到一致认可的。

可有道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得到认可,即便是得到外界一致认可,那也不能证明这人就已经问鼎巅峰,只能说这人在某一方面、或者说某一项上已经登峰造极,让人觉得难以逾越,可这不代表就没人能将其超越。

一开始看这一副渡口山水风景画的时候,我就是站在了绝对的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