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大乾的优待(2 / 3)

明末大寨主 渤海郡公 2048 字 5个月前

虽然说如今的大乾王朝已经走入正轨,没有随便来一个秀才就能够担任五品郎中这种事了,但是如果有前明的秀才如果主动来投效,最次也是从八品的官位,而从八品,在大乾王朝的官制里,目前基本是和县衙门下属的各科科长相对应。

如果是前明的举人来投,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基本都是授予从七品的官身起步,被授予县令的也有好几个。

至于进士,很不好意思,暂时没有一个进士主动来投,明王朝里进士出身的降官倒是有不少,而这些降官们投诚后,自然也是步步高升,基本上都能够在原职务上上升一个台阶,出任知府的都有好几个了。

而如果是考取了大乾王朝的新科生员,哪怕是你后续没考上举人,但是依旧能够获得正八品的官身,你得知道,大乾王朝里的县丞,也才正八品而已。

当然了,大乾王朝里的正八品职务是相当多,县丞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而已,还有一些不太重要的职务也是正八品。

但是品级有了有,以后升起官来可就容易多了。

而新科举人就能够被授予正七品的官身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可是相当震惊的,正七品那可是县令的品级了,而一县父母官,治下数万甚至十余人民众,那是何等的威风,而这种品级一般只有新科进士才能够获得的。

但是在这一次的登极恩科里,只要你考中举人就能够成为正七品的官员了。

更加不要说考中进士后能够被授予五品甚至六品的高官了。

这些对于很多士子而言都是震惊无比,他们读书一辈子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当官!

至于给朱家王朝当官还是给楚家王朝当官,其实区别都不大。

后世的这些读书人连野猪皮的官都当,更别提伪乾这些区区贼子了。

开科举,这一招用来招揽读书人阶层几乎是无往而不利的,当然了,前提是别傻乎乎的连天下都还没打下来呢,就玩摧毁孔庙这种事了,非要干这种事的话,等你打下了天下再玩。

前期嘛,还是要以拉拢为上,毕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嘛,先把河过了再说,等过了河要不要抽桥,怎么抽桥,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刘存旭和其他几个人看过布告后去报名了,等他出来的时候,看着手中的一纸准考文书,还是觉得有些不太真实。

最后他摇了摇头就是不再去想了!

他家不过是普通乡间百姓而已,他读书这么多年,为的就是考中科举然后做官,如今有机会摆在了他眼前,虽然这伪乾,不,大乾王朝看上去有些不靠谱,但是赵文章说的也没错,大乾王朝好歹也是正儿八经的传统王朝,在礼制上几乎是让人挑不出毛病来,而且已经是拥兵十余万,据地二省,并且还是在东南这等地区。

这后续哪怕是不能推翻伪明统一中华大地,但是成为一个偏偶一方的地方割据政权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所以当这大乾的官虽然有些风险,但是这种风险和收益比起来,却是不算什么了。

不过为了引起家人的担心,更是为了避免引起那些敌视伪乾的同窗们的责骂,他并没有把已经报名应考的事告知其他人,只是和赵文章说了,并且预定后续几天以及考试期间寄住在赵文章家中。

当天他就是返回家中,对家人说自己要去府城友人家中小住几天,读书人游学是经常的事,他的家人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第二天他就是带着自己的书箱再一次前往徐州城,并且落脚在好友赵文章府上,这两个人都是要去应考的,所以几乎是一整天都在讨论该如何应考,尤其是里面的策论、史论以及杂学、算学该如何做。

次日,他们就是得知消息,来徐州监考的吏部督学官已经是抵达了徐州,不日即将开考。

这几天,他们是埋头苦学,力求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博得生员功名。

等准备妥当了后,徐州的院试也是在高调中正是开始了维持三天的考试!

第一天考试的时候,刘存旭只是看了一眼题目,略微思索后就是开始下笔打草稿了,他也算是附近比较出名的学子了,这区区普通的八股文章还难不倒他,而且一片文章写出来后,他觉得还算是比较满意的,至于能够能获得考官的青睐,这里头涉及的因素就比较多了,主要是考官的喜好问题。

但是他是绝对不知道,前往山东和南直隶各府主持考试的这些督学官们出发之前,楚行就亲自对他们训话,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却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四书五经的水平只能作为参考,不决定名次,具体名次以策论以及史论决定。

而算学以及杂学的话,则是单独计算成绩,成绩优秀者单独列出名单,按照自愿原则尽可能的然后把这些人带到扬州,因为到时候还会有一场博士科等着他们呢,落选者都能入读国子监。

可惜的是这些考官们乃至考生们都不知道,楚行最看重的其实就是看似可有可无的算学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