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隔行如隔山(1 / 2)

神枪惊世 黑瞎子 1049 字 4个月前

原振衣哪能不明白这个,他顺着梯子就往上爬,说自己认识好几个做石英资源生意的朋友,意即表明,他不是个外行,也是个牛哄哄的一号人物,抛开你们县里的这些人,他要做这件事也一样能做成。

他说他认识几个做石英生意的朋友,只是自抬身价罢了。他常年的不归家,哪里认识什么做石英生意的老板呢。

但是,也不能说他完全是在说谎,家乡盛产石英这是事实,他要想了解一下石英行业,随便找几个人问问就可以了,县里和镇子上还先后开过一家玻璃厂和碳化硅合金厂,当年可是相当红火的呢,虽然两个厂子现在都倒闭了,但精通石英业务的人还是在,找他们一打听,什么都明白了。

“原先生既然想考察本县的石英矿产资源,我这做县领导的随时可以为你服务,而且绝对周到。这样子,过两天,我安排人先带你去几家石英厂家参观一番,再找些个资深的专业人士陪你前去调研调研,包原先生满意,小原也一同前去好了。”罗书记挥着大手道:“原先生愿意在石英矿产资源上做文章,有眼光哪,好多人都在石英产业上发了大财了呢……”

原振业知道,罗书记肯定要把调研石英矿产这件事给揽过去的,各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争破了头,遇到他这个回乡省亲的海外老板,县里怎么可能舍得撒手呢。

但他没有立即答复罗书记,却歪过头问原振衣道:“堂弟,你看呢?要不然,就不麻烦你的那些朋友了,就按罗书记安排的来吧?”

“这样也好,不然就拂了罗书记的一番美意了……”原振衣淡淡地笑道。

这样的酒宴,通常不喝个两三个钟头是不算完的,罗书记尹局长等人极力的和原振业原振衣套近乎,频频的给两人敬酒,一边喝酒一边聊天,那话题一扯开可就大了,小到海峡两岸民族风情,大到国内国际间大事要闻,无不评论切磋一番,一桌子人是畅所欲言,谈笑风生。罗书记为了促成引资一事也是拼了,硬是一人喝光了一瓶茅台,最后是晃里晃荡的被人给架回去的。

在国内谈事情就是这样,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的,吃饱喝足了,事也谈成了,生活工作两不误。

国内招待贵客的方式,就是喝酒一定要让客人喝好,喝满意,最好是让客人喝得略高一些,觉得轻飘飘

的才好,所以,主人通常都要拼命的劝酒,生怕被客人们说成是心不诚招待不周,如果喝到最后没有几个喝醉了的,总觉得是意犹未尽,好像心里缺了什么似的。

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酒文化,那就是往死里劝,往死里灌。

原振业是一路唱着回宾馆的,他喝得有些醺醺的了,但好在没醉,没有在众人面前出丑。

让原振业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次回乡省亲,竟让他碰到了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机遇,让他日后狠狠地大赚了一笔,一跃而成为了一名亿万极的富豪。

当然,原振衣也跟着挣了不少,这都是后话了。

在一个精明的商人的眼里,到处都有商机,特别是像国内这种经济刚刚发展腾飞的时候,资源还未被足够重视,再加上有政策上的扶持,只要你敢干,想不发财都难。

当然,想发财不是你随便倒腾两斤大葱几头大蒜就能发财的,想要做大生意,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支持才行。

改革开放的头十年,也就是八十年代,被工商金融界人士称为黄金十年,那时候大家刚刚开始做生意,国家鼓励长途贩运,鼓励三农产业养殖业,只要你敢干,银行就敢贷款给你,政府也来扶植你,树典型。所以,那时候出了一大批的万元户,让那些胆小的人羡慕得不行。

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也就是九十年代,大约是到新千禧年前夕为止,被称为国内经济发展的白银时代,那时候,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有了一些财富积累,大家也都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家族作坊式的生产了,一大批的企业应运而生,告别是村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得是红红火火。这时候想要发展经济,可不能光是靠胆子大就行了,国家法律法规渐趋完善,市场自身调整也日渐成熟,市场需求量也不像头十年那样大了,你想发财,得有自己精准的眼光和完备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持才行。

这个阶段发财的人可不满足于三万两万的了,因为有了完备的生产管理,再加上投资也大,企业也就能够做得越来越大,一年挣个十万几十万的人大有人在,到了白银十年的后期,资产达到了上百万的人也是比比皆是。

原振衣这几年来,先是打工,然后便阴差阳错的修了道法,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他是没有做过生意,所以他也不愿意住做生意上面想,而且,即便他做了什么生意,恐怕也没有现在的他来钱快。

家乡石英资源的丰富他是知道的,这几年,政府也下了大力气向外宣传,家乡这个小县城的名声也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外界人所知晓,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石英生意这碗饭,但是真正在石英上发了大财的人还是极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