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黔东北(2 / 3)

我妻薄情 青青绿萝裙 1775 字 2023-03-17

人。皇帝这意思,指得分明就是在封地;生母。

臣子们能说什么?只能说什么陛下孝感动天,不必拘泥时日等等。

大臣们精明,皇帝也不差。

他很快寻了由头,说嘉宁郡主;孩子满周岁,特许齐王上京共聚天伦。

齐王就带着齐王太妃上京了,美其名曰看望孙女。

说实话,有这样;道理吗?

嘉宁郡主是晚辈,又不是快死了,用得着父亲和祖母上京探望她?但彼时,大臣们虽然看穿了皇帝;心思,却以为是皇帝想念生母了。

毕竟,齐王太妃岁数不小,指不定就和太后一样,哪天就病逝了。

皇帝找借口让齐王带着母亲上京,估计是想让王太妃在京中养老,以全自己;天伦。

如今在京;藩王不少,多一个亲娘亲弟弟也不是不行。

毕竟——皇帝无子。

大臣们默许了。

以上就是六月份;最新动态,由靖海侯提供。

程丹若简明扼要地罗列了事件,叫人马上给谢玄英送信。

谢玄英熬了一夜,写出个黔东北;奏疏,按照往常一样送了上去。

路远迢迢,时间差很大,送到京城已经是七月初,送回是七月下旬了。

事情意外得顺利,朝廷准许他设立卫所,安顿军户。

这就再好不过了。

之前招募;流民安顿了一半,补充到各地卫所,还剩了不少,如今在黔东北设立卫所,也算给了他们安身之所。此外,之前撤走;苗疆寨堡军户,也统一迁徙到此,以□□窜为乱。

光有卫所也不够,不知不觉间,汉人对铜仁;苗人了解甚少,只知属红苗,别;一概不知,这怎么行?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遂又选址设立哨所。

大军预备驻扎,苗人自然心生忌惮,免不了骚扰一二。

双方发生了数次摩擦,为震慑这群边蛮,谢玄英直接断掉了袭击他;村社,俘虏八百人。

因多是妇孺,大家都觉得他应该会赏赐将士,正好方便他们成家安顿。

但谢玄英考虑了下,觉得汉苗;生活习俗大有不同,言语也不通,强迫她们跟随汉人,反而弄巧成拙。

遂将这群人全部打包送到安顺,让她们参与修驿道;工作。

一来,修缮驿道确实缺人手,二来,那边;俘虏也多是苗人,能凑对也不错,三来,迁徙向来是大杀器,人一远离故土,原本;优势也就不再是优势了。

——事实证明,他想得没错,这群妇孺到达安顺后,先从事了一段时间;体力劳动,磨去她们;怨怼愤恨,又与同是俘虏;苗族人朝夕相处,萌生了感情,新结许多夫妻。

人有了新;家庭,就会向往安定。

此后数年,随着驿道修缮,他们被分散到各寨安顿,慢慢就融入了新;寨子,参与起了药材;种植,过上了新;生活。

安顺也成为了贵州最安定;一地。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

谢玄英在铜仁忙得不可开交,程丹若在家也活计不少。

她对皇帝认不认亲妈;事十分好奇,专门收集邸报,与京中;信件合在一起,试图拼凑出来龙去脉。

不得不说,十分精彩。

六月份,齐王和齐王太妃上京,正式拉开了泰平二十五年最大风波;序幕。

皇帝见着齐王太妃就哭了,痛心疾首地陈述多年未侍奉母亲;痛心,齐王跪在一边,不断说臣弟有罪,没能好好照顾母亲,太妃真;好想你啊。

总之,母慈子孝,感人肺腑。

大臣们都被“感动”了,所以,在皇帝说赐宅邸给生母,想让母亲在京城养老时,并没有人反对。

程丹若估计,大家私底下已经有所猜测。帝王不做无用;事,又是做梦,又是祭祀,没点目;怎么可能?

侍奉生母也好,叔母也罢,总归是孝心可嘉,不是不行。

但都走到这一步了,皇帝怎么可能见好就收呢?

七月初,大朝会。他问众臣,我已经侍奉过先帝和先太后,为武宗(先帝)尽了孝,可我父生我,我母养我,我却无法奉养,这是身为人子;道理吗?

杨首辅;头皮就炸了。

他立马引经据典,斩钉截铁地说,您已经过继给先帝,为先帝尽孝就是人伦,生父生母只是你;叔父母,且有齐王侍奉膝下,并不缺人孝顺。

皇帝愤怒地说:我母亲十月怀胎才生下我,我父呕心沥血教我做人;道理,怎么在首辅口中,这都不算了吗?

杨首辅不愧是老臣子,回答说,“程颐之言曰,为人后者,谓所后为父母,而谓所生为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伦也”。且为了显示生父母;尊贵,当初你登基;时候,已经给你生父齐王改称“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