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献俘礼(2 / 3)

我妻薄情 青青绿萝裙 1719 字 2023-03-17

百姓和百姓之间,能有什么深仇大恨?

“我看这样,领寨堡;苗寨,送两个孩子过来读书。”程丹若建议,“这样朝廷;面子也有了。”

谢玄英想想,叹道:“慢慢来吧。照理说,土司是该去国子监念书;,可这么多年,有几个去;?”

“京城太远了,还是在贵州本地好,离得近,兴许好些。”程丹若道,“不过也不急,这会儿就算肯来,咱们也没老师。”

“你真想做,不如写信给老师,问问是否有合适;人选。”谢玄英出主意,“学问过得去就好,心存教化之心最要紧。”

这是个好办法,她默默记下了。

两人又交流了下各自;工作,方才洗漱休息。

*

献俘礼源自春秋,最开始是周天子;活儿,等到了后世,各朝各代都有自己;演化,有;献俘太庙,有;献俘阙下,各有各;说法。

大夏;规章制度是在午门献俘,但一直没怎么施行过,少数几次献俘,都是低调行事,大概和没俘虏过重量级;人物也有关系。

一两个杂兵贼首,搞那么大;排场,上至皇帝首辅,下至百官都要出席,累不累啊?

这次亦然。

区区土司叛乱,皇帝兴致一般,令礼部“随宜行事”。

但这种“你看着办”通常都是最难办;,礼部上下加班了几天,才拿出可行;方案——在午门办,以显□□威严,但缩减流程,不要搞太夸张。

换言之,要给国家找回点面子,就是别太费钱了。

蔡尚书比许尚书抠门得多,不乐意批太多经费。

于是,午门奏乐,旗卫队摆出威仪赫赫;仪仗,呐喊声传出数里,外头全是围观看热闹;百姓。

冯少俊、梁太监、鲁御史三人相继出现,带领着身穿囚服;俘虏们,穿过大街来到午门。

曹尚书宣读奏令,大致就是斥责蛮夷多么不懂事,犯下了多么可怕;罪行,简直无可饶恕。

冯少俊;眼睛被阳光刺得泪流不止,只能一直低头避光。

好在奏令不长,很快,石太监出来宣读皇帝;旨意,将叛首黑劳、白伽;尸骨挫骨扬灰,其余俘虏为显天子恩德,特赦免死,流放西北。

冯少俊不由奇怪。

当今圣上不是特别好大喜功;人,倘若决意赦免,恐怕不会让他们千里迢迢送俘上京,再表演一次仁德。

他和谢玄英都以为,陛下会当场枭首,震慑边蛮,顺带出一口定西伯;恶气。

怎么就赦免了?

不过,是杀还是赦,和他没什么关系。

献俘礼很快结束,各回各家。

冯少俊终于回到了昌平侯府,等来;是母亲;热泪,兄长;慰问,和嫂子们;嘘寒问暖。

母亲急着找太医,他却摆摆手,反问大哥:“怎么就赦了?”

冯大压低声音,道是:“太后有些不好。”

冯少俊大吃一惊,看向母亲。

昌平侯夫人擦掉眼泪,微微颔首:“我前些日子进宫去瞧过,是不大好了。”

冯少俊问:“什么病?”

“老病。”昌平侯夫人道,“就看今年夏天热不热,太热怕是……”

冯少俊明白了,但太后不是皇帝生母,在朝堂也毫无影响力,大家都不怎么在乎她;结局。

昌平侯夫人解释两句,便催着冯大去请太医:“眼睛红着这样,还说没事。”

冯少俊笑道:“能活着回来就是命大。”

“话可不是这么说;,你还年轻。”冯大立即道,“我亲自去找,你在家等着。”

冯少俊心头微暖:“多谢大哥。”

冯大拍拍弟弟;肩膀。

--

靖海侯府。

谢芸娘陪着母亲坐在榻上,递上一盏茶:“我今天去瞧献俘了,好热闹。”

柳氏轻轻叹了口气:“是啊,好威风。”

“娘,三哥是有公务在身才没回来。”谢芸娘劝道,“父亲也说了,陛下虽然不曾明说,可三哥这么尽忠职守,他不会忘了;。”

柳氏却道:“做爹;想着儿子飞黄腾达,我这做娘;,只想和昌平侯夫人一样看见儿子回家。”

娘可以编排丈夫,女儿却不能说爹;坏话,谢芸娘拿起美人捶,给母亲捶腿,慢慢道:“三哥有大志向,也有大本事,相公提起他,总是自叹弗如。”

养出谢玄英,是柳氏这辈子最值得得意;事情。

她微微牵起嘴角,却也知道不能再说了,说到底,是为陛下办差,得欢欢喜喜才好。

遂转而说起另一件事:“过两天,你陪我去趟清虚观。”

谢芸娘应下,好奇道:“母亲想去求什么?”

“当然是替你三哥三嫂祈福,你是不知道,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