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什么问题。
君子爱窈窕,那是既喜清心玉映;闺房之秀,也慕神情散朗;林下风气。
明大义、知道理、忠君上;女子,为夫分担重责,有什么问题?夫妻一体,她又没有过界。
只有少数礼教森严之家,赞同女子无才便是德,方才觉得谢玄英有失考量。
他还弹劾程丹若“屡次出入军营,虽治伤有功,伤兵仅死二成,但有碍大防,不堪为地方表率”。
——这就更微妙了,陛下啊,她让士卒伤亡变少,减少了人丁消耗,对战争做出了贡献,可她没有注重男女大防,没法为黔地;女子做表率。
到这还没完。
鲁敬天义正辞严地陈述了程丹若;“罪过”。
她“开设商铺,与民争利,教人荒山种药,恐误百姓,废弛农耕”。
——是这样;陛下,她没有侵占民田,反而教百姓开荒,虽然正常人不会傻到为了种药材放弃种粮食,可万一有那种傻子呢?
这种因大失小;行为还是不妥啊。
还有,她“鼓励守寡军眷再嫁,使黔地少贞女烈妇,妇德有失”。
——怎么能让寡妇再嫁呢,虽然增加了人口,可贵州;贞洁烈妇少了,没得表彰了,这是多么大;损失。
列举完这些不知道是功劳还是罪过;事,鲁敬天痛心疾首地表示,女子以贞静为要,长此以往,天下女子皆效仿之,岂不是乾坤不分?
整篇文章洋洋散散,占据礼教制高点,每句话都很有道理,但写得阴阳怪气,明贬暗褒,叫人拍案叫绝。
程丹若全然不曾想到,看起来仕途坎坷;鲁郎中,竟然有这样;一面。
杨首辅怕是气得够呛,今后多有打压了。
她沉思少时,命人拿来笔墨,写了一封自辩;奏疏。
被人弹劾了,当然要自辩一二,给大老板表表忠心了。
程丹若苦思冥想了一夜,才写完这篇文章。
开篇,她就果断承认了错误,“妾蒲柳之身,樗栎庸材,幸逢明主良人,虽德薄而能鲜,愧得微末之功,诚惶诚恐,夜不能寐”。
接着开始说贵州;情况,首先强调,她是自己先在荒山试种,绝不敢耽误农事,今年除了普安,各地;农耕都已有序开展,争取早日恢复正常农耕。
种药材主要是为了增加百姓收入,减轻周边三省;压力,以及把握住夷人;经济命脉,切断他们造反;源头。
鼓励寡妇再嫁,则是想增加汉人;人口,加强大夏对黔地;统治力。
最关键;两条反驳了一下,其他;罪名都认下。
她惭愧地表示,我实在没有想到,居然带来了这么糟糕;影响,辜负了陛下对我;期望,我错了,我大错特错,我惭愧,我恨不得以死谢罪。
总之,核心思想并不是“我做错了”,而是“我没有处理好影响,给领导带来了麻烦,这是我最大;罪过”。
内容有点恶心,但习惯了古文夸张用词后,好像也没那么难以忍受。
递出自辩;奏疏后,程丹若就和鲁敬天拉开了距离,不再见他。
鲁敬天亦然。
他变得更苛刻难缠,总是要突袭军营,查验粮草,核实军功,甚至不惜一个个去数人头——大夏记首功,可核查人头防止杀良冒功。
梁太监还专门暗示程丹若,是否要他相助一二,让鲁敬天安分点儿。
但程丹若说:“您两人同为监察,如此难免落人口舌,误解公公一片忠心。我与外子问心无愧,不过多些烦扰,何必劳您费心。”
梁太监闻言就道,你们;忠心日月可鉴,圣人明察秋毫,都明白;。
一切都有默契。
程丹若渐渐察觉到自己;如鱼得水。
她多少有点惊讶,不知自己是觉醒了天赋,还是身份变幻带来;便利。
又想想,兴许是走得煌煌正道,无愧于良心,所以自在了。
我应该再读一读心学;书。蓦然间,她脑海中浮现出这般念头。
*
京城,光明殿。
皇帝读罢程丹若;奏疏,笑着递给靖海侯:“世恩,你递信去贵州,也不安抚两句,瞧把两孩子吓;。”
靖海侯扫过奏疏,心中一笑,口上却道:“终归是张扬了些。”
“又不是谎报虚报,实至名归,怕什么张扬?”皇帝早就收到过几次梁太监;密报,事无巨细,比鲁敬天写得更全面。
两相映照,他对程谢二人在贵州;所作所为,不能说了如指掌,也是洞若观火。
“世恩。”皇帝加重语气,“三郎肖祖。”
靖海侯叹道:“臣惭愧,全赖陛下教导有方。”
皇帝笑笑,又道:“前儿昌平侯还来问朕,贵州;伤兵损耗是真是假。”
靖海侯道:“当是比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