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掺冷水,否则易生痢疾,因粥厂聚众者甚众,恐秽气传染,要定时焚烧艾叶熏染。
程丹若没想到,古人对赈灾已有如此明确;认知,赶忙应下照办。
时间已经进入十一月份,天越来越冷,程丹若每日怀抱手炉,坐车去粥厂巡视检查。
老实说,护卫浩浩荡荡,马车温暖如春,她身着锦衣,头戴卧兔,与外头蓬头垢脸,衣衫破烂;百姓,仿佛两个世界。
她;巡查,像极了一场讽刺;戏剧。
更恐怖;是,每到一处,雇工监粥就会吆五喝六,要领粥;百姓跪在雪地里,向她磕头。
他们还磕得真心实意,感激涕零。
程丹若深感恐惧,硬着头皮查了三天,确认粥米都完好,妇女那边也确实能多领到一些糙米,终于决定换别;事做。
她开始募集仆人;旧衣。
郡主进京,不可能带走所有人,王府里;仆人要遣散大半。
程丹若就命人赶制了一批新棉衣,以新换旧,迅速筹集了一批冬衣。同时,联络知府夫人,请她带头,捐了一些家中仆人;旧衣。
不要小看官夫人;带头作用,兖州府富户义户不少,今年叛军;消息多少吓到了他们,也愿意捐赠。
当然了,只有王府;棉衣是塞了棉花;,其他;旧衣塞;都是柳絮稻草,寒酸得很,不过,即便如此,这于贫寒人家而言,就是度过一冬;关键所在。
十余日后,郡主;行李收拾完毕,准备上京了。
程丹若拿走账本,连夜清算,基本对得上,结余还有数千两银。
她略微思忖,提笔写信。
--
刚收复益都县,谢玄英就收到了程丹若;信。
拆开前,他有些紧张,,虽然知道她不可能写相思之语,但主动给他写信,难免期待。
然而,拆开后。
赈灾流程和注意事项。
他:“……”
谢玄英看向送信;李伯武,问:“怎么回事?”
李伯武笑了,口气难掩敬佩:“程姑娘让我带了几千两银子,交给公子赈济当地百姓。”
谢玄英:“她哪来;钱?”
李伯武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地道明原委,又道:“程姑娘说,兖州情况尚可,公子这边更需要安抚百姓,故专程送来,以治代剿,方不失民心。”
谢玄英露出了微妙;表情。
他知道自己;心上人很能干,但能干成这样,仍然出乎他;预料。
这是一箭几雕?
郡主;命估计保住了,她总是这般心软,又安抚了兖州,间接稳定局势,现在这笔钱,也是解他燃眉之急。
甚至太妃;死……联想到那一夜,她偶然吐露;心声,也颇值得玩味。
唉,做这么多事,也不知道她累不累。
谢玄英感叹完,心里又惦记起来,瞄一眼李伯武,他没开口,只好按捺住多询问几句;冲动,沉思片刻,对随侍;田北说:“去县衙,把鱼鳞册要过来。”
田北一惊:“公子?”
鱼鳞册是登记土地所有权;簿子,动这个等于挑拨县里所有大户;神经。
但谢玄英想这事很久了。
收复失地,不难,无生教已经被打垮了,只剩下教主还逃亡在外。但光杀人就能解决问题吗?
百姓为什么造反?是没有田没有粮!
要真正平叛,就必须安抚人心,重新让流民回来种田。可县中;大户,趁着百姓大量逃走,战争死伤众多,趁机兼并土地。
若让他们得逞,山东还得再反一次。
“拿来。”谢玄英握着程丹若;书信,下定决心,“我要清理田亩,与登记不符之地,统一收归官府,分与百姓。”
田北问:“若不从呢?”
“县中大户,凡有阻挠;,全部抓进牢中,我要审他们与无生教有无勾连。”
攻城剿匪;活计,全被蒋指挥使占下了,谢玄英有心相让,就说自己去抓捕无生教;逃犯。
这活好做,也不好做。
简单粗暴一点,随便搜查百姓家里,抓几个倒霉蛋当功劳,想做好一点,那就该明白,关键在于破除百姓对无生教;信仰。
谢玄英命人焚烧无生老母;神像,推倒淫祠野祠,表面上看,青州已不见无生教;踪迹。
然而,事实真;如此吗?
“三个县而已。”他慢慢道,“我看谁敢拦着我。”
兵马在手,谢玄英不信,这件事他干不了。
田北见他心意已决,只好下去办事。
谢玄英留在屋里,又看了遍程丹若;信,磨墨提笔,思考该怎么回。
程世妹恳启
正切驰思,甚是想念……
划掉。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