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济转型这种事情,他比这个时代的很多人都有经验和体会。
王回等人判断是十年,但实际上十年时间远远不够。
朱高煦并不会因此而怪罪他们,因为他有经验,不代表王回他们有经验。
对于朱高煦来说,他可以摸着原来的历史来前进,但王回他们不行。
故此,朱高煦并不指望自己能看到经济转型结束的那一天,他只要能看到经济转型带来的实处就足够了。
这点,他不止是心理这么认为的,就连手中的笔也是这么写的。
【本朝与历朝历代不同,本朝所走的道路也与历朝历代所不同,依照以前的经济体制已经走不下去,更是严重阻碍了本朝的发展。】
【本朝的疆域广袤,相较于疆域,人口稀少,故此需要解放生产力,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从农业转为工业。】
【对于这一路程,下面的臣子所上奏疏皆以为十年就能结束,但他们错误的估判了这一时间。】
【在我看来,本朝当下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只是修建工厂和铁路是行不通的。】
【他们将会在改革的路上遭遇阻碍,并将阻碍解决,所以这次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以十年为一期作设想,将其预计在五期五十年的时间内完成……】
朱高煦不断写着,从当下的经济改制,到日后朝廷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天家在某个时间段,应该做出何种让步。
让步的结果是什么,不让步的结果又是什么……
这些东西他越写越来劲,脑中思绪越来越清晰。
直到他放下朱笔,活动了一下自己发酸的手腕,这才发现时间已经来到黄昏了。
“陛下,有急报!”
“慌慌张张的,陛下正在忙,什么急报都得往后稍稍。”
王焘的声音响起,亦失哈担心他惹到皇帝生气,故作训斥。
“无碍,呈上来吧。”
朱高煦示意王焘呈上来,王焘见状便呈上来,便解释道:“吐鲁番的西虏果然出兵阻拦了朝廷修建铁路,还动手打伤了不少兵卒和民夫。”
“嗯……”与王焘的激动不同,朱高煦淡淡回应一声后便继续道:
“将这些事情刊登在报纸上,你应该知道怎么做,另外将礼部驻亦力把里的大使、兵卒调回。”
“奴婢知道!”见皇帝点头,王焘立马作揖退下。
开战之前,自然要做足舆论上的准备,而大明报社下辖的报纸不仅仅包括大明朝本土,甚至包括了日本、朝鲜、暹罗等藩属国。
除此之外,就连河中、西亚等地也有《大明报》的流通。
由于大明报对地方各国的情报刊登都十分准确,故此翻阅《大明报》已经是各国官员及国主每个季度都在做的一件事情。
“倭贼因为引进天朝的练兵和火器,才让我军在昆仑洲吃了败仗,如果我们现在不追求革新,那恐怕下次就不只是在昆仑洲爆发战事了,王上!”
朝鲜汉城景福宫内,从昆仑洲归来的金宗瑞叩首王宫中,不断向坐在高位,身材肥胖的李裪谏言。
面对他的谏言,李裪也沉着考虑了起来。
自从有了昆仑洲的土地后,朝鲜国也过了缺乏金银的经济瓶颈期,从而迈向持盈守成的阶段。
十余年来,李裪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天四更起床,黎明上朝,然后处理政务,接着召见大臣,其后举行经筵,最后入寝宫读书至深夜,从未懈怠,即使细微之事也无不亲自裁决。
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朝鲜的两边都是朝鲜得罪不起的存在。
如今的朝鲜因为大明粮食的输入而人口达到了五百万,国内的压力很大,只能将人口向昆仑洲转移。
奈何国力弱小,十几年时间,朝鲜不过依靠大明的船队向昆仑洲迁徙了不到三万人。
如今这三万人还没安定下来,就因为与日本的战争而被屠杀大半。
尽管日本答应了赔偿黄金,但对于这笔赔款他们却一直拖着不愿意给。
这一切让李裪认识到了一件事,那便是即便背靠大明,可自身若是实力不强,也会遭受倭贼欺辱。
想到这里,他主动开口道:“朝鲜实力弱小,钱粮不足,想要革新无疑困难。”
“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寻求变法,王上!”金宗瑞匍匐在地,李裪则面色难看。
他想让金宗瑞说改革税收体制的话,但金宗瑞显然不愿意做这种得罪人的事情。
不改革税收,国库之中便没有钱来推动革新。
金宗瑞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让李裪动用自己的私库。
然而自己知道自己情况,李裪很清楚自家的私库有多少金银,那点金银根本不足以推动一个国家的革新。
想到这里,李裪摆手道:“你先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