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会高达八百万贯。”
“以国库的情况,大抵能撑三年左右。”
“不过三年后两京铁路和山西北部段竣工,届时会降低至五百余万贯。”
“若是房山、滦州等地铁路也能竣工,应该会下降到四百万贯。”
“以国库每年的财政增长来看,届时只要没有大的战事,每年的缺口估计也就在一百万贯左右,持续三四年就能渐渐平行。”
“当然,这是建立在西北铁路不开建的情况下,若是西北铁路也开建,那缺口兴许会扩大到三百乃至四百万贯左右。”
郭资在隐晦的提醒朱高煦,朝廷的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这三年还可以用海外战争缴获的金银,以及解缙案和纪纲案抄家所得来度过,但三年后就得勒紧裤腰带了。
“东北铁路,如今到什么地方了?”
朱高煦没有立马回应郭资,反而是询问起东北铁路的情况。
“已经修抵辽西府宁远县,预计明年这个时候就能修抵辽河西侧。”
“剩下的一千二百里,差不多需要五年时间才能修通。”
郭资回答了东北铁路建造情况,朱高煦听后颔首。
历史上日本人和俄国人修建南满铁路用了五年零四个月,当然南满铁路的里程要比大明的松原—海城铁路要长出许多,但大明修铁路比俄国人和日本人给出的待遇好,而且朱高煦在东北的威望高,募工容易。
加上是多点开工,故此五年修通也没有什么问题。
“辽东、渤海等地百姓得知朝廷要修铁路,并且陛下会在铁路修通后前往吉林,因此报名之人络绎不绝,工人数量十余万。”
“若不是用不了那么多人,那工部兴许能招募数十万百姓来修建这条铁路。”
郭资脸上忍不住流露笑意,朱高煦脸上更是出现骄傲之色。
来到这方世界,若是说朱高煦对自己哪方面的功绩最为满意,那一定是开发渤海和辽东。
得益于他,大明的辽东和渤海每年能向内地输送数十万石粮食,尽管这并不多,但放在历史上是万万不可能的。
能输送粮食代表自给自足还有存粮,而历史上的辽东每年需要从山东、北直隶调上百万石常平粮价才能存续。
对辽东,朱高煦以一己之力改变许多,这也让朱高煦对朱瞻基在位十年感到不屑。
朱棣留给朱瞻基的内帑金银数量几近千万,但凡朱瞻基舍得投入,辽东局势也不会两百多年都得不到改变。
“对于东北之民,主要以农业和工业并行来进行。”
“手工业不适合,那就发展铁矿、煤炭等资源,同时发展好农业。”
“东北沃土千里,只是由于得不到治理,许多土地积淤而无法耕种。”
“如今有了抽水机,那只要有足够的人力,东北之地足够开垦数万万亩耕地。”
朱高煦对东北的评价很高,如果东北的耕地能开垦出来,哪怕只有十分之一,那小冰河期的东北也不会太难过。
小冰河期的东北洪涝灾害严重,那是因为无人治理才导致的洪涝。
如今大明在东北广修水利,到了二百年后兴许会因为小冰河期的降温而导致粮食减产,不过一旦用上化肥,再加上完善的水利,东北即便遭遇灾害,也能自给自足,不会因为灾害而诞生努尔哈赤这个卷王。
况且……
朱高煦突然想起了努尔哈赤的老祖宗猛哥帖木儿,故此不免询问亦失哈道:“我记得之前陈昶抓来了那个猛哥帖木儿,他人呢?”
“猛哥帖木儿?”亦失哈表情有些迷糊,他一时半会还真想不起这种小人物。
走到书架前翻找了许久,他才回首与朱高煦作揖:
“陛下,他被送入南京,妻女被充入十六楼,他自己则是被送去孝陵守陵去了。”
“送?”朱高煦皱眉:“我没说把他送去孝陵。”
“好像是太上皇当时下的令,已经去势了……”
亦失哈声音小了几分,朱高煦闻言哑然,最后笑了笑:
“罢了,既然已经处理了,那就懒得处理他了。”
摇头苦笑,朱高煦便将目光投向郭资,继续与他讨论起了朝廷需要用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