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迁都北京(3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313 字 5个月前

中失去了先机。

至于政策的走向,则是靠春和殿内的朱高煦决策而出,不过如今的朱高煦却没有在春和殿,而是站在了江东门的城楼上。

“慢点慢点!”

“前方的船只避让!”

江东门码头上,此刻的这里人满为患,充斥着大量拖家带口北上的人。

自元宵开始,南京大量官员便随着北京不断完善而不断北迁。

元宵之前,南京有文官三千八百余名,武官四千三百余名,吏员三万四千余名,人口七十六万五千余。

至如今五月,南京文官骤降到两千六百余名,武官二千九百余名,吏员不足两万六千,人口六十二万三千余。

一个迁都的举动,便给北京带去了十三万余的人口,而南京的繁华也因此下降许多。

“这些官员迁徙后,北京的繁华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过随之而来的也有物价上涨的各类局面。”

站在城门楼上,朱高煦俯视码头的迁徙队伍,头也不回的对身后交代。

站在他身后的,是户部尚书郭资及礼部尚书夏原吉,以及工部尚书黄福。

“当下北直隶人口数量多少了,耕地几何?”

朱高煦询问郭资,郭资稍微思考便汇报道:“人口大约三百六十万,耕地三千二百余万亩。”

“还不错,起码几十年内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朱高煦颔首,但随即又评价道:

“不过,当下北方边军所需粮草耗费不浅,仅靠漕粮肯定不足,东北三地可以维持吗?”

东北三地即辽东、渤海、大宁,作为朱高煦的基本盘,当地的开发不用多说。

“当下三地有四百二十六万余口,二千七百六十五万余亩,就是亩产不如关内,每年税粮二百二十万石左右,朝廷能从市面买到的粮食不能多余二百万石。”

朱高煦闻言不假思索道:“也就是说,东北三地可以供给边军四百万石左右?”

“差不多是这个情况……”郭资点头,朱高煦也继续道:

“当下维持甘肃、陕西、山西、北平、大宁等边军,日常口粮耗费几何?”

郭资还在思考,旁边的夏原吉却不假思索道:

“北边边军合计三十个卫,北边各都司腹地兵马算上渤海和辽东则是二十四个卫,合计五十四个卫,三十万二千四百兵马。”

“在腹地的二十四个卫还好说,基本可以在驻地购买粮食,耗费最多八十万石。”

“最大的问题,是驻扎在边塞的三十个边军卫,虽然只有十六万八千人,可算上路上的损耗,每人每年平均却需要消耗十二石,每年基本需要起运二百万石才能满足他们的口粮。”

“不过除了需要保障他们,他们的亲眷也需要保障,他们的亲眷大约在五十万人左右,每年每年消耗稍低,却也需要十石,算上边军消耗,合计七百万石。”

夏原吉说完了全部,朱高煦颔首,对当前的情况十分满意。

当下明军对蒙古人已经形成了碾压,相比较历史上动辄六七十万军队的九边,大明即便把北方沿边都司兵马全部算上,也不过才三十万二千四百余兵马。

六七十万军队的九边,身后便是三四百万的家眷,他们每年消耗的粮食是数以千万计的,而当下的十六万边军及其家眷却只需要七百万石。

武器更迭和战力让明军可以用少量军队驻守北方边塞,所消耗的粮食也就呈几何的下降。

七百万边军粮食,光东北就能满足四百万石,北平、山西、陕西、甘肃就更不用说了。

朱高煦算了算,正统年间以后的九边军费支出,基本占据大明财政的五成,而当下不足两成。

一旦火车可以运行,那这个比例还会下降,因为物资的损耗会大大降低。

“以朝廷现在的情况,只需要一百个募兵卫,五十六万人,就足够维持疆域。”

“因此,臣建议殿下可以酌情裁军,减轻军费支出……”

和朱高煦走近了,夏原吉的词汇也开始偏向朱高煦。

对于他的建议,朱高煦也在考虑。

“原两京十三都司的屯田卫都需要裁撤,除了边疆都司外,其余卫所只需要维持三个卫就足够,除两京外九个都司只需要二十七个卫。”

“两京则是以上直二十六卫的方式,南北直隶各置八个卫,京城各置五个卫。”

“渤海和辽东、四川可以四个卫,大宁和甘肃、陕西、山西五个卫,交趾八个卫,云南十个卫,乌斯藏两个卫,海外的四个宣慰司各置两个卫。”

“除此之外,再加上海军十七卫四所,合计一百三十卫四所,约七十三万兵马。”

朱高煦说出自己的想法,夏原吉却皱眉道:“若是如此,那每年军饷便高达一千四百六十万贯,算上兵马吃喝,便不低于二千万贯,占据朝廷财政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