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七千四百二十七份,《南京日报》售出二万九千三百五十七份,想在《大明报》打广告的只有两家,想在《南京日报》上打广告的有十七家。”
“大明报社今日报纸获利一百四十贯三百五十二文,每份报纸盈利三文,广告收入一百二十四贯。”
站在乾清宫内,亦失哈向饭桌上吃饭的朱高煦、朱棣二人汇报。
朱棣听后,当即看向朱高煦说道:“你这大明报社有三千多个人当差,每年俸禄差不多六七万贯吧?”
“这钱都是从你东宫出,日后这报社盈利也是你东宫赚,那朝廷就什么都赚不了?”
报社的事情,朱高煦并没有走朝廷,而是走东宫的国营路子。
按照今日的情况来看,大明报社每年应该能赚五六万贯,刨除员工费用,基本能净利润四五万贯左右。
这笔钱,按照朱高煦的意思是要进入东宫小金库的。
“这笔钱,如果父亲需要,那便交给父亲也行。”
“儿臣想了想,皇家修建宫殿和园林,本就不该从国库之中拿钱。”
“若是效仿古人建设皇庄,则有侵占土地的嫌疑。”
“既然如此,那不如弄一些属于皇家的产业,皇家有了产业,也就可以不与国库争利了。”
“类似报社的产业,此前没有,那皇家掌握倒也不算与民争利。”
“以儿臣估计,等日后各省报社先后建立起来,报社每年收入应该不低于五十万贯。”
“除了正常十分之一的商税需要上缴,加上当下七万多贯的俸禄和三万贯的马料支出,皇家每年净收入三十万贯左右。”
朱高煦清楚皇帝挪用国库的后果是什么,别的不说,单单说晚明的万历。
万历一朝真的没钱吗,也不尽然……
别的不说,单单万历的定陵就花费了八百万两,皇子册封更是耗费上千万两。
要知道崇祯接手时,九边积欠也不过九百六十八万两,而九边每年定额满饷也才五百多万两。
也就是说,定陵和皇子册封所耗费的银两,足够崇祯结清九边积欠,同时还能再支付九边两年满饷。
除了这两项,万历平常赏赐花销也不少,而内帑每年收入在二百余万两左右。
如果万历老老实实存点内帑,不挪用国库金银来满足个人私欲,减少铺张浪费,那也不至于到用钱时露出窘迫。
皇帝用国库金银过多,肯定会导致百官生怨,因此朱高煦才想着在他活着的时候,制定好皇帝内帑的各类条例。
“儿臣是这么想的,日后国库的钱粮就是国库的,是朝廷的,即便是天子也不能挪用。”
“至于天家的钱粮则是在工程内修建内库一座,称呼为内帑。”
“朝廷每年定额拨二百万贯或二百万两白银给内帑,各国朝贡贡物也上交内帑,回赠则是从国库取,毕竟朝贡贸易也是朝廷赚大头,不可能天家出。”
“此外,诸如报社和各类天家产业正常缴税,收入收入内帑之中,皇帝不动用国库,群臣不动用内帑。”
朱高煦提出自己的建议,尽管这个建议很容易让天家在日后成为全国最大的资本,但皇帝做资本起码还会在国家存亡时掏钱出来,官商资本想掏钱就困难了。
只要限制好皇帝从国库中掏钱,内帑完全就可以作为皇帝收买民心的利器。
“倒是和现在变化不大。”
朱棣捋了捋大胡子,随后点头道:“这件事你安排就行,不过如果按照我的意思,理应把下西洋和海外收益都划归内帑之中。”
“那就太多了,而且朝廷没了利润,自然也就不会维持海外宣慰司……”
朱高煦露出苦笑,心想老头子果然和历史上一样,恨不得把所有好东西都放在自己的手里。
正因为这种想法,才导致了洪熙到弘治年间,群臣不断地反对下西洋。
朱棣的下西洋属于皇帝赚到了钱,百姓赚到了方便,但朝廷的中枢和地方却没有什么便宜可占。
遇到朱棣这种把内帑敞开的皇帝还好,中枢要用钱也能及时取出。
可如果遇到朱瞻基、朱祁镇这样的皇帝就倒霉了。
朱祁镇在历史上赈灾次数很多也很大,但问题许多灾情本就是他处理不当扩大,而后连忙找补,动用内帑的次数并不频繁。
朱棣估计是觉得内帑有钱,臣子得看皇帝的面子吃饭,但没考虑到后续君王是否有他这样的豁达。
海外利润一定得分给朝廷,只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维持海外的统治。
至于国内,朱高煦则是准备把蛋糕做大,而做大的部分则是由皇家来霸占大头。
想要做大市场,那就得等到蒸汽机进入工业行业才行。
放下这些想法,朱高煦安静的和朱棣吃了一顿家宴。
吃完饭后,朱棣用泡茶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