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燕台虎峪
“呜呜呜——”
正月十七,伴随着元宵过去,江东门码头上也迎来了第三次下西洋的热闹。
一艘艘马船将装箱的各类瓷器、布匹、绸缎装船。
除了这些江南的特产,它们还需要沿着航道前往杭州、泉州、广州,将属于各地的特产装船,运往海外。
浙江福建的茶叶,两广的蔗糖、红糖……
这些都是海外所需的商品,其中以红糖利润最高,需求最大。
“广东那边这次准备了五百万斤红糖,按照上次的航线,估计在抵达麻林地后就能全部销售完。”
“奴婢估计这类商品到了东洲也应该畅销,因此想让两广多备一百万斤……”
一艘马船的甲板上,朱高煦走在前面,旁边跟着左顾右望的朱瞻壑与朱瞻圻,还有郑和、夏元吉、郭资等六部尚书。
郑和的话说完,户部尚书郭资便与身边的户部官员交代起来。
正因如此,东洲航线的开辟,以及昆仑洲的开拓才显得格外重要。
江东门码头的热闹还在继续,直至正午时分,近三十万箱货物才装载上船,一艘艘马船满载货物顺长江向东海而去。
“这次的贸易量,应该会比上次还多。”
不过对于他的建议,朱高煦却摇头道:“天下学子都在官学就读,皇家又凭什么优待?”
郑和小心与朱高煦说着,朱高煦闻言颔首,低头看一个眼朱瞻壑和朱瞻圻,伸出手拍了拍他们:
从糖农到衙门,各有收益,各有回报。
以当下各国的贸易逆差,各国国内那点金属储备,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大明赚走。
与历史上朱棣的下西洋不同,朱高煦主持的下西洋,是朝廷和百姓都能盈利的善政。
见朱高煦扯大旗,一些六部官员脸色都快成了猪肝色。
“奴婢领教……”郑和回礼,朱高煦见状也下了甲板,向着码头走去。
朱高煦唤出瞿郁瞿陶,二将站出作揖:“臣在!”
“此次下西洋,除了货物,户部还拨给了你五万两黄金。”
走入春和殿,唱礼声先后响起,十余名武官站在殿内,毕恭毕敬的作揖。
也在马船驶出长江的时候,朱高煦的身影出现在了春和殿宫道上。
“殿下千岁……”
“瞿郁瞿陶!”
反倒是从广东购买,能省下更多的金钱和时间。
宋礼见状倒也没说什么,至于朱高煦则是看向了郑和:
得到示意,俩小子立马就向船梯小跑而去,不多时就顺着码头跑向了南京城,身后还跟着十余名西厂力士。
有这句话在,其它人想要攻击下西洋劳民伤财都不现实,毕竟郑和带回的货物,可都是户部统计过的。
自下东洋开始,各地民间经济便得到了更多的市场,就拿红糖来说。
“下西洋贸易,事关沿海江南数十万织工、糖农、瓷匠的生计,不可不重视。”
群臣见状,即便心里不情愿,却不得不作揖回礼,送离马车。
过往两广糖农每年产出两三千万斤便已经饱和,而如今下西洋航道得到维护后,参与下西洋的民间商人也开始变多。
“这次对贵州改土归流,全赖尔等用心用功。”
“这些黄金,你好好利用,我相信你能带回价值百倍的存在。”
毕竟红糖顶多能放十八个月,如果从江南采买前往西洋,那无疑会浪费一两个月的时间。
“陛下虽然不在,但你们的功绩足够封爵。”
甲板上,看着那一箱箱货物,朱高煦立马开始了扯大旗。
“行了,去玩吧。”
朱高煦倒不是伪善,而是他并不想把朱瞻壑交给那些儒生,生怕这群家伙还给自己一個懦弱无刚的儿子。
以往大旗都是他们在扯,结果遇到了朱高煦,朱高煦扯大旗反倒比他们更熟练了。
现在朝廷赚钱,百姓也赚钱,谁敢弹劾下西洋,谁就是国贼。
作为礼部尚书,宋礼可不想被旁人说他对皇孙不上心,故此站出来提出建议。
不过这样的回报在朱高煦看来并不长远,因为当下西洋航道上的各国金属储备并不多。
不多时,他的马车被在京兵马拱卫,护送向京城而去。
黔国公沐春、曹国公李景隆、镇远侯顾成、建昌侯瞿能、宁远侯何福,还有盛庸、瞿郁、瞿陶等数名在西南大放异彩的将领……
瞧着他们的背影,礼部尚书宋礼作揖道:“殿下,二位皇孙已然到了年纪,臣请挑选名师教导……”
在这个旧港和吕宋、交趾还没开始大规模制糖的时期,两广无疑是西洋航道上最大的糖类生产基地。
这些将领,就是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