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遭到诟病。”
“殿下,臣附议……”杨士奇等人先后站出来,不止是他们,甚至连李至刚他们都纷纷作揖唱礼。
面对此情此景,朱高煦倒是没有慌乱,他原本就没觉得仅凭自己三言两语,就能从南卷诸省手里夺走一成名额,因此见此情景,他主动开口:“那你们以为如何?”
“臣以为,理当南卷一百八十位,北卷九十位,中卷三十位。”
“臣附议,亦或者增加名额给南卷,或者将广东、湖广拨给中卷。”
“臣附议……”
朱高煦一开口,群臣便争先恐后的开口要求对南卷增加名额。
他们之所以没有反对三卷分考,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朱高煦的底线,不然没有必要提出三卷分考这种政策。
换而言之,政策必须执行,但内容可以商量。
这里的内容,就是各省分配名额,以及各省归属哪一卷的范畴。
为此他们提出了三种想法,不过不管怎么提,始终是南卷占总名额六成,北卷三成,中卷一成。
这种占比与洪武年间科举结果差不多,除了动了手脚的洪武三十年那场科举外,其余都是这个占比。
维持这个占比,南卷各省的利益才不会受损。
“陛下觉得如何?”
朱高煦见群臣的底线已经露出来,便转身向朱棣作揖,并演戏道:“儿臣觉得还是维持原策比较好。”
“这个……”朱棣沉吟一声,群臣纷纷看着他们,尽管知道他们是在演戏,却还是不得不配合。
“南卷人口确实太多,不如定进士额为三百二十位,北卷和中卷不变,南卷一百七十位如何?”
朱棣一开口,便让双方各退一步,南卷占比五成五,其余北卷和中卷四成五。
“陛下,臣觉得可以提升至三百五十位,南卷占二百位,北卷与中卷不变。”
解缙作揖开口,显然他们的底线就是六成。
见状,朱棣也与朱高煦交换了眼神,随后才缓缓开口道:“既然这样,那就定科举三百五十位,南卷二百位,北卷一百二十位,中卷三十位。”
“陛下圣明——”
群臣唱礼,朱高煦见状也眼神示意了鸿胪寺卿。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鸿胪寺卿一声唱礼,可庙堂之上群臣无动于衷。
“散朝……”
最终,伴随着鸿胪寺卿的唱礼声,永乐二年的第一场朝会宣告结束。
朱棣与朱高煦率先离开了奉天殿,在后殿更换冕服为常服后,父子二人没有休息的时间,各自乘坐步舆便前往了武英殿。
道路上,朱棣示意车舆慢些,与朱高煦车舆并行同时开口道:
“下西洋的商货和征讨安南的粮草都处理的如何了?”
“都已经准备妥当,只等过几日船队开拔南下便能运抵钦州。”
朱高煦回应的同时,便看到了穿着冕服前往武英殿的黔国公沐春等人。
两支队伍擦肩而过,沐春等人纷纷停下脚步,对车舆行礼。
待朱高煦他们离开,他们才抓紧跟上。
一刻钟后,等他们赶到武英殿,朱高煦和朱棣已经令人将沙盘抬到了正殿,并为众人准备了桌椅板凳。
沐春、杨展、郑和、王瑄、孟瑛、张辅、瞿能、何福、顾成等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出现。
他们的到来,是为了商讨永乐二年的一场大事。
在他们舒缓几口气后,朱棣便坐在金台上,目光看向了朱高煦。
朱高煦心领神会,上前用教条指着安南道:“半个月前,安南遗臣裴伯耆到京城,控诉胡季犛父子“弑主篡位,屠害忠臣”,请求朝廷出兵擒灭此贼,荡除奸凶,复立陈氏子孙。”
“对他,陛下已经给予回应,那就是朝廷将会在入冬出兵,并在平定安南过后,在民间搜寻陈氏后人,拥立其为安南国主。”
历史没有出现太大的差错,安南大臣裴伯耆带着数十名遗臣来到京城求援。
借此机会,朱棣也趁机演了一场戏,承诺如果拿下安南,找到陈氏子孙,便立其为国主。
这么做,无非就是想要拉拢安南遗民和遗臣罢了,等真正拿下安南,到时候绝不会出现所谓的陈氏子孙,安南只会变成大明的交趾行省。
朱高煦的心思,站在殿内的诸将皆知,因此他们等待朱高煦继续说下去。
对此,朱高煦也开口说道:“有火器在手,我对诸位是否能拿下安南不存在怀疑,我在意的是拿下安南后该如何治理。”
“云南离不开黔国公和宁远伯(何福),贵州也离不开镇远伯(顾成),川南更是离不开建昌伯(瞿能)你们。”
“因此在拿下安南后,诸位可以撤军返回各自驻地,留傅让、张辅、孟瑛、林粟、张纯五人及其麾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