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大战在即(4 / 5)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354 字 5个月前

如果要拿南军和接受了近现代训练的渤海军相比,南军就和兵痞没什么两样,顶多也就是内地的官兵军纪好些,类似甘凉、辽东、陕西等地边兵就不行。

这不是歧视,而是摆在眼前的现实。

边兵成分复杂,有汉人更有蒙古人和西番人,他们接受的教育自然是无法与内地的官兵相比的,所养出的思想也大相径庭。

在他们看来,自己脑袋悬在裤腰带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死了,拿点好处有什么的。

就是这种思想,让他们和渤海军成为了两种时代的代表。

朱高煦推行的是兵卒一定要接受教育,哪怕付出代价也要如此。

接受教育的兵卒,尤其是军事教育的兵卒是十分可贵的,就如眼下的老渤海军。

老渤海军可以接受丈量田亩、简单绘图、登记造册等曾经胥吏才能做的事情。

一旦要扩军,四万老渤海军可以立马扩编为四十万人,而且他们所带出的兵卒,纪律必然要比南军要好上那么一些。

这四万老渤海军,便是朱高煦日后掌握大明军队的底气,而渤海的三万多学子,则是朱高煦掌握江南经济的底气。

当然,三万学子想要掌握直隶、江西、浙江三千万人的经济和税收未免太过困难,所以朱高煦还需要在关外不断培养学子。

如果他有十万关外学子,他就敢给他们配护卫,对江南开展耕地清查,保证每一年的赋税不出现拖欠。

江南常年拖欠赋税,还不是吃准了朝廷拿不出那么多胥吏来维持地方运转,只能依托士绅富户的关系来收取基本税收?

既然如此,那自己就用关外的学子来取代他们的作用,将税收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只是这样还不够,摊丁入亩才是缓解百姓压力的办法,不过朱高煦要做的摊丁入亩和雍正要做的不同。

雍正的摊丁入亩,无非就是明代中后期地丁合一的升级版。

这项举措客观上是对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但这项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沉重的负担问题。

不管是摊丁入亩还是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还是豁除贱籍、地主佃户平等法律……这些东西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

因为它们从本质上就是为了剥削百姓而达到充实国库的政策,而雍正的理念也是为了充实国库,而非改善民生。

摊丁入亩造成了很大的灾难,地主与富农尚能维持,但拥有贫瘠的土地的贫农则入不敷出,反而造成了流民。

火耗归公是增加国库财政收入的手段,百姓的负担没有减轻,反倒更加沉重了。

废除贱籍,本质上就是为了向这群不用交税的贱籍收税。

至于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这项政策很好,但怎么施行,能不能实现?

至少在朱高煦的印象里,这项政策就连雍正自己都只在部分地区实行过一段时间,然后就悄无声息的没了。

对农民收税,朱高煦还是那个看法,收税要从土地收,但同时要根据地方的情况不同,设置不同的税收门槛。

这点上,老朱对北方除山西,南方除江南外都做得很好。

亩产高的地方自然要多收,亩产少的地方便要少收。

说出来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

想要把这套系统运转好,必须要有足够的基层税收官员,因此兴教育是能维持国家税收系统运转的前提。

在兴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要牢牢掌控住这个教育系统,不然就会落得国子监的下场。

明初朱元璋、朱棣能靠国子监的贡生来随意裁撤更替不作为官员,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就不行。

说到底就是国子监都被渗透成了筛子,加上他们的背景也大多是江南、湖广一带,他们自然不愿意为了朝廷去得罪自家家乡的乡绅富户。

“头大啊……”

朱高煦一想到日后自己要治理一个国家,并且还要将这个国家治理好,脑中思绪就不断涌出。

他如果要让大明维持一个封建体制,那治理大明自然很容易。

可他不能,因为他清楚眼下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南洋、东南亚、东北亚、西域、青藏、漠南漠北、海外……

大航海的时代已经要开启了,大明既然有抢占先机的资格,那为什么要平白让出去。

但凡江南三省三千万人口能输送出去一千万,大明都能实现实控东北、西域加大半个南洋。

怎么运用六千万人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国家,进而实现历史跨越,这才是朱高煦所想的治国理念。

“殿下!”

朱高煦还在想日后怎么治国,帐外就传来了塘骑的声音。

徐晟起身走出帐外,不多时返回后对朱高煦作揖:

“殿下,济南方向朝我们放出步塘了,大概是李景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