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议亲征:用江东的粮打北伐的仗(求追)(4 / 4)

诸葛乔面色微凛:“既然都是大汉的臣民,那他们就不是敌国之民。”

“不是敌国,又为何要用疲国之计?”

“齐纨鲁缟和衡山之谋,虽然削弱了他国的国力,可受害的却是百姓!”

“陛下立志于兴复汉室,就不能只专注于解决曹丕和孙权,更要致力于解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大汉百姓。”

“江东虽然是孙权在执掌,可孙权在名义上也是大汉的吴王。”

“若江东因为曲辕犁而变得富庶,那也是大汉百姓之福。”

“我等军争,又岂能只图一己之私利,而不顾万千百姓的死活?”

“若如此,陛下跟曹操,又有什么区别?”

“再者!”

“织绫机今后必然也要在益州推行,蜀锦的产量也会大量增加。”

“若江东粮食产量太少,这西川的蜀锦岂不是得降价售卖。”

“蜀锦若不能保值,陛下发行的直百钱就会贬值,一旦直百钱货币体系崩溃,对益州和荆州而言,将是一场灾难!”

“可限制蜀锦的产量,不仅陛下得不到大量的粮食,也会严重的损害益州豪族的利益。”

“盟友,必然是要以利益为保障的。”

“若不让盟友尝到甜头、不让盟友获得暴利,这盟友关系脆如薄纸。”

“法侍中看到了孙权在表面上的变强,可曾看到陛下会变得更强?”

“管仲的疲国之计,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它并非强调要让敌国变得比以前更弱。”

“不论江东变得有多富庶,荆州和益州都会以数倍的增长速度,变得比江东更富庶。”

“这便是商业的规律: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强国和弱国的区别就是强国掌握了科技,而弱国只掌握了最低端的生产资料。

经济效益的不对等,让农业国家很难超越科技国家。

对诸葛乔而言,江东开垦再多的良田,种出再多的粮食,也不过是大汉的江东粮仓罢了。

只要大汉的科技走在最前列,发展速度比江东快,孙权就永远赶不上刘备!

诸葛乔亦不担心孙权效仿管仲对付鲁国和衡山国的计策来反制刘备。

刘备的大汉,不是鲁国和衡山国这种小国能比的。

刘备换粮亲征的目的,本质也是不想用益州和荆州的储备粮。

只要储备粮不动,孙权就奈何不得刘备。

孙权若真的效仿,那跟东施效颦没什么区别。

诸葛乔的“强弱富贫”观念,让诸葛亮和法正陷入了沉思。

两人都是当世的智者,往往只需要听到核心就能举一反三的推演。

刘备则是提出了新的问题:“若孙权同意给付二十万石粮米,又如何在短时间内运到南郑?”

走汉水是运不到南郑的。

要将江东的粮食大量运到南郑,得先走水陆入西川。

诸葛乔笑道:“此事容易。如今的长沙,有不少益州的豪族商人。”

“可将孙权给的二十万石粮食交付给益州的豪族商人。”

“陛下则直接让益州豪族商人将他们囤积在益州的陈粮交付给陛下。”

“如此,陛下省了运输粮米的时间和耗费,益州的豪族商人也清了在益州的粮食库存、且也为陛下北伐立了功绩。”

“陛下亦可下诏,彰其义举。”

“这是双赢之策!”

刘备恍然,惊讶问道:“伯松昔日让益州和江东的豪族商人,在长沙自由贸易,莫非也是预料到了今日?”

诸葛乔摇头:“当时并未想这么深远。只是想尽可能的让益州的豪族商人去江东购买粮米,增加益州的储备粮。”

“当时我也没想到,会在凉州遇到马钧这样的奇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或许就是天命在汉。”

刘备哈哈大笑:“有备无患。若非伯松昔日在荆州的努力,也不会有今日的机遇!”

“丞相,孝直,你们可还有异议?”

诸葛亮和法正对视一眼。

诸葛乔将粮食都解决了,还如何能有异议?

诸葛亮道:“陛下要去长沙,可让伯松同往。”

主意是诸葛乔提出来的,诸葛亮自然不能让诸葛乔闲着。

诸葛乔笑道:“丞相不说,我也会去长沙的。正好,我也好久没见岳丈了。”

“就趁着这个机会,去襄阳城探探亲吧。”

刘备道:“伯松的长子已经出生,等返回的时候,也顺道去成都看看吧。”

“让你去年年底都不能回成都省亲,朕也颇有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