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柳贺得罪张居正一事, 不说京城,就是扬州官场上都传遍了,若是听旁人之言, 吴桂芳恐怕真的会以为柳贺得罪了张居正,可看到张居正来信,他方知并非那么一回事。
吴桂芳中进士比张居正早一科,他先在刑部任主事, 之后迁礼部, 然后才下放到地方的, 他和张居正的交情也是早年建立起来的。
不过就算柳贺得罪了张居正,只要他是干实事的人, 在治水上有能力,便是得罪了张居正吴桂芳也不惧。
他已是快告老还乡的人了,张居正请他出山治水,他想为沿河百姓出一分力才允了张居正所请。
而另一方面, 即使柳贺是张居正器重的人, 若他毫无才干,只倚仗自己天子日讲的身份便胡作非为,吴桂芳也不会待他太客气。
眼下吴桂芳仔细观察了柳贺一番, 见柳贺年岁虽轻,眉宇间却一派沉稳之气, 且言语有据, 并非那等夸夸其谈之官。
吴桂芳在六部任过主事、员外郎及侍郎,也在地方上任职过,对京官和地方官的毛病知之甚详。
柳贺既然到来了, 吴桂芳便向他讲明自己的治河之策。
黄河决口以来, 朝中议论纷纷, 此前傅希挚提出过开通伽河,自明以来,为了治黄河而对其他河流进行疏通乃是常态,如嘉靖间就曾开通南阳运河,而伽河也是在山东和徐州间开通一条水道来减轻黄河淤塞的问题。
之所以未能达成目标,除了开通伽河耗费甚巨、年限长之外,也有伽河开通必影响徐州水运的缘故。
之后又有官员提出,要开胶莱河为新水道,可惜事情依旧未能成。
吴桂芳的想法,是增加黄河的入海口,目前黄河的入海口只有云梯关一处,黄河所带泥沙皆由云梯关入海,云梯关堵塞,河流入海不畅,黄河自然便会泛滥。
眼下漕督衙门在扬州,吴桂芳便要设法在草湾增开水道,同时在高邮等地修堤,加速淮河、黄河水的流动,减轻山东、徐州一带的压力。
吴桂芳显然是有一套想法的,他先将苏北一带的水排入黄海,再在徐州修建堤防,在草湾及古黄河开设水道,便减轻了黄淮合流之后的水势,在徐州筑堤,则可以减少黄河水在徐州决口的频次。
不过愿景虽好,但柳贺清楚,到了史书上,大明朝水利的能臣是潘季驯,吴桂芳的名气比之潘季驯要逊色得多,恐怕这草湾即便开挖了,效果未必会很出色。
他这几日读了不少有关治河的书,心中记得很清楚,黄河为何难治?
长江比黄河长,按理说水祸应当比黄河更重,但在历史上,长江造成的水患却不如黄河。
其实都是黄河水沙比例不均衡的缘故,吴桂芳想的法子固然是可以加速黄淮之水排出海,然而黄河泥沙淤积日久,水排了出去,泥沙却日积月累地沉淀下来,且黄河入海也非一日两日就能排出,徐州距出海口还有一段,远水如何解得了决口?
柳贺并未当场向吴桂芳提出自身的观点,毕竟他和吴桂芳还不是很熟悉,彼此还需磨合一段时日。
当然,就目前来说,如果不是深治,只是浅治的话,吴桂芳所想的倒也是个良策——前提是天空作美,这几年的降水能与往年相当。
水患这种问题别说一切只靠人力的古代,就是现代也不能根治,别的不说,降水量一旦剧增,江水都能漫灌,哪怕堤坝筑得再高又有什么用?地面毕竟不是一口大锅。
……
但吴桂芳眼下已经磨刀霍霍了。
不过治水一事非经年累月不能完工,草湾工程虽不宏大,前期准备就得耗费很久的时日,且吴桂芳虽有计划,但动工实践还需要很久——内阁需点头、工部、户部要出人出钱,各地河道官员要摊派民役,朝堂上有一份议论,真正动工还需要一些时日。
柳贺便先熟悉了漕督衙门的运作,再和吴桂芳一起前去草湾、高邮等地实际考察。
他至邳州时,黄河决口之事已过,秋日降水少,邳州一带水势倒还算平稳,然而黄河两岸却是一片荒凉景象,夏日里发生的水灾到此时也未完全缓过劲来,两岸到处都是被河水冲刷过的影子。
“本官欲在此地开凿新河。”吴桂芳道,“黄淮合流前,淮河水患极少,但自黄河夺淮之后,淮水便时常泛滥。”
黄河夺淮发生在金代,那时黄河在阳武故堤决口,封丘东被灌,河水分为两支,南支便侵夺了淮水河道,进而形成淮河水患。
吴桂芳与柳贺这一日所至的,乃是淮安府治西二十公里处,嘉靖年间因淮河决于此,分出了一条草湾河,吴桂芳便是想在此疏通草湾,将淮河之水分流而出。
柳贺一边观察着草湾,一边看流向图。
他任新职已有数日,但柳贺一贯少说多观察,观地势观水势,也听吴桂芳及工部治水的臣工述说治河之法,他就如同刚来翰林院一般沉迷在了这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