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又见七路半,你也刹那天地宽了?(1 / 2)

看着副驾驶位置上呲着大白牙,没心没肺嘿嘿傻笑的自家指挥员,政委赵刚和副旅长邢志国皆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有一说一,作为八路军乃至是全民国的伞兵先驱,老李不仅学习悟性、指挥作战能力出众,浑身上下更是散发着一种万中无一的人格魅力。

只可惜,人无完人。

在拥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他的缺点同样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平日里冲劲和干劲太过于充沛。

如果身边没人配合任其发挥,最终还真有一定几率发生意外。

回想起刚刚发生的一幕幕,赵刚情不自禁地叹了一口气,紧接着便用充满关怀且严肃地语气说道:

“多面手?全能人才?都到了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你李云龙还有心情开玩笑,真就不考虑万一降雨失败怎么办?”

“人定胜天这个出发点是积极的,可也不应该当着上百号老百姓的面立军令状啊!”

“一会到了指挥所,你赶紧用大功率电台联系边区和太原总部,让同志们提前把降雨所需的工具设备准备好。”

敏锐地察觉到搭档的关心和焦急后,李云龙立马收回笑容。

既然他敢以军令状的形式稳定民心,并且还限定了人工降雨的具体时间段,那自然是有着充足的底气。

“老赵,你别担心。我可是空降部队的指挥员,怎么可能打没有万全准备的仗呢?”

“更何况你就算对我没信心,也得相信老黄吧。人工降雨的相关事宜,还是他在空闲之余科普给我的知识,你就瞧好吧!”

从古至今,中国人一向很重视耕地资源和农业生产。

为了调节旱涝、控制降水时间,降低各种灾害的破坏力,边区的光华农场早在1941年便联合武器实验研究局,研发了人工降雨的相关工具。

所谓的人工降雨,其实说白了就是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对空中可能下雨或者正在下雨的云层,施加影响以达到增加降水量的手段。

以八路军当前的科研水平来说,无论是用在冷云身上的制冷剂和人工冰核,还是作用于暖云的吸湿剂,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批量生产。

毕竟上述的东西技术含量不算高,哪怕是黄河尚未回国的1939年之前,边区的手工大佬们也能搓出来。

只不过当时的部队缺乏高炮、战机和火箭弹等一系列有效投放手段,无法将催化剂在合适的时间段,按需输送至具体方位。

似乎是看出了自家政委依旧不放心,李云龙胸有成竹地再次补充道:

“按照往年的经验,豫省的汛期从五月中旬开始,直至九月末尾才缓缓结束。我之所以选择六月,是因为那段时间本就是降雨的易发期,天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积雨云。”

“届时,先安排一个高炮营在万仙山开火。万一效果不佳,再拉空军的同志们来帮忙。后续的话,咱们可以边打边总结经验,哪有雨云就从哪薅。”

“啧啧,六月初一洒一丢,白面馒头撑死狗。配合上新军区的种种措施,说不定大灾年都能变成小灾年呢。”

很显然,自家指挥员信心十足的语气,彻底打消了赵、邢二人心头的担忧。

当然了,这里还有黄河的一部分功劳。身后存在一位有求必应且从未失手的猛男,大家的底气就是这么足。

“好,那此事暂告一段落。希望人工降雨行动能一切顺利,减少豫省老百姓们的损失!”

“一定会的,我们必定可以共渡难关!”

······

就在三人交谈之际,陆战一旅的代表团最终抵达了目的地,车队也稳稳地停在了临时规划出的停车场。

眼前这片建筑群,原本是日军骑兵第四旅团的司令部。

鬼子们逃离豫省后,步兵专家秉着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不给老百姓们新增负担的原则,将此处改造成了新军区的指挥所。

正当李、赵、邢三人在军区警卫员的带领下,准备迈步进入大门之时,一道略带惊喜的声音突然在他们耳边响起。

“李旅长?真没想到今天竟然会在豫省见到你。咱们河套一别,已经有数个月没见面了吧。”

“当初多亏了你带领伞兵部队千里奔袭,及时向我们伸出了援手。要不然第八战区的弟兄们,只怕都要落个含恨而终的下场。”

“等一会的会议结束之后,还希望三位能赏脸一起吃顿饭,让我有机会正式表达感激之情。”

此话一出,陆战一旅的三位指挥员立马向声源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位穿着便服的中年人,正在热情地向他们打招呼。

没错,此人正是为了躲避光头追责和软禁,目前全家移居至边区生活的七路半。

听闻八路军要出兵治理黄泛区的灾情,原本赋闲在家的他果断毛遂自荐,提出了跟随光华农场专家顾问团一同前往豫省的申请。

此行,既是为了交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