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说到此李世民反倒是少了几分显摆的心思,心情也似乎不佳了起来:
“此般教育再如何改,学生终归还须面对科举而争名。”
“尚经典而耻百道,崇文而贬武,这便是宋弱之根源。”
“皇后,这王安石如何要立三舍法?”
长孙皇后略微一想也自是明白:
“应是合那分科之法,令那治事斋学生可升至三舍之上,不经科举而入仕也,可称善法也。”
“自是善法。”李世民点点头,随即看到杜如晦脸色变化便干脆点名道:
“克明既知,不妨说来。”
杜如晦也不推辞,只是低声道:
“既欲行这三舍法,便可推知,彼时宋之科举已有积弊难改。”
“而那范仲淹最初兴学改教育,乃是为科举而制。”
“故而这宋科举与教育乃一体,科举积弊不除,则这办学之法便难称善。”
不过说到最后杜如晦也都有些茫然了,他们如今还不过在摸索着完善科举了,但这宋竟也将科举玩坏了?
房玄龄低头思索了一下摇摇头道:
“宋臣皆乃科举所出,如何能再改制科举?”
一直沉默的长孙无忌语出惊人道:
“既难改之,不如废也。”
一时间甘露殿内皆尽侧目而视。
宋朝的最后一次兴学便是在宋徽宗时。
宋徽宗登基第二年改元崇宁,蔡京奏请兴学贡士,宋徽宗许之,随后发布了一系列诏令,崇宁兴学开始。
依照宋徽宗之令,北宋境内所有州县都需要设立官学,并且根据州县规格给出了详细的kpi考核界定。
崇宁三年规定,大县的县学至少要五十人,中县四十人,小县三十人,而且从县学就要开始施行三舍法。
如此一来,县学生可升入州学,州学生可贡入太学,一张学校网络将北宋全境覆盖。
这种情况下太学自然也需要升级,依照宋徽宗之令,汴梁的太学外新开设了太学的外学,赐名辟雍,兴建宿舍1872楹,从州学考上来的学生便可入辟雍,不出意外的在此处也施行三舍法,最终可以晋级到正式的太学。
至此,崇宁兴学的治学规模已经是宋神宗时期的一倍以上,甚至已经远超盛唐时期。
甚至宋徽宗对此犹不满足,下诏令各州郡“州给常平,县用地利”,要求各地官府出资供养官学学子,称“养士费”。
是不是很熟悉,有那么一点义务教育那味了你敢信?
只不过让宋徽宗失望的是,即便已经下令国家养学生了,当时的士人仍以科举为重而不专学校。
崇宁兴学改制的教育制度与科举的矛盾也愈发尖锐。
于是崇宁三年,宋徽宗下了个一道谕令:
诏罢科举,取仕之途悉归学校升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