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西汉开国功臣张良(5)(1 / 2)

前202年二月,刘邦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大家都叫他汉高祖。

同年五月,他在洛阳南宫摆了个庆功宴,请了一大帮大臣来喝酒。席间,大家举杯畅饮,好不开心!

刘邦心情特别好,谈到楚汉之争,他说自己赢得天下的关键就是用了三个厉害的人,其中还特别夸了张良:“子房这人真牛,在营帐里就能想出妙计,隔老远就能打胜仗,我是真不如他。”

那时候,西汉王朝刚建立,大家都在讨论应该定都在哪里。

刘邦一开始想定在洛阳,很多大臣也这么觉得。

可是有一天,一个叫娄敬的齐人戍卒从西边回来,他找到刘邦,说关中地势好,应该定都那里。

刘邦这回可是犯了难,那些大臣们一个个都跳出来说洛阳有多好。

他们大多都是以前六国的老人,对洛阳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说:“东都洛阳啊,历史悠久,几百年都是都城。东边有成皋这个屏障,西边有崤山和函谷关天险,背靠黄河,前面还有伊水和雒水,这地理位置,简直坚如磐石,易守难攻!”

张良就不这么想了,他反而支持娄敬的想法,他说:“洛阳虽然地势险要,但地盘太小了,才几百里地;而且土地也不肥,四面都容易受敌,实在不适合做都城。你看关中,左边有崤山和函谷关,右边是连绵的陇山和蜀地,土地肥沃得不得了;再加上南边巴蜀的粮食,北边广阔的牧场,简直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而且从这里往东可以控制诸侯,诸侯安稳了,黄河、渭水就能运粮到京城;诸侯要是作乱,我们还能顺流而下,给他们来个粮草断绝。这才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娄敬说得太对了!”

张良这一番话,说得全面又深刻,大家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刘邦也觉得有道理,当下就决定定都关中。

就这样,汉五年八月,刘邦带着大家搬到了长安,西汉王朝也就此在关中这片沃土上扎下了根。

汉六年正月,刘邦为了奖励大家,开始大封功臣,其中就包括聪明的张良。那些没被封赏的人就开始嘀嘀咕咕,像一群蜜蜂似的嗡嗡叫个不停。

有一天,刘邦在阁道上看到一群将领,成群坐在沙子上,不知道在说啥,他好奇地问张良:“他们搁那叨咕啥呢?”

张良故意说得很严重:“他们在商量造反呢!”

刘邦吓了一跳:“哎呀,天下才刚平定,他们造啥反?”

张良笑了笑,解释说:“陛下,您想想看,您当初是从普通老百姓开始的,靠着大家才得了这天下。现在您做了皇帝,封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人,那些跟您有过节的人,您都杀了。现在大家正在算功劳,可是土地就这么点,怕是不够分啊。他们担心您不封赏他们,又怕您翻旧账,所以就想造反。”

刘邦一听,慌了:“那可咋办?”

张良想了想,问刘邦:“陛下,您最恨谁,大家都知道的那种?”

刘邦想了想,说:“雍齿这家伙,跟我有点过节,老让我难堪。我想杀他,但他也有功,我就一直忍着。”

张良一拍大腿:“那您就先封雍齿!大家一看雍齿都能封赏,自然就安心了。”

刘邦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就摆了个大酒席,请大家吃饭,当场封雍齿为什邡侯,还让丞相和御史赶紧封赏其他人。

大臣们一看,乐了:“连雍齿都封侯了,我们还有啥好担心的!”

张良身子骨儿一直不太好,自从刘邦进了关中,天下安稳了点儿,他就借口身体不好,整天待在家里不出来。

后来随着刘邦皇帝位子坐得更稳,张良也从“老师”变成了“客人”,有事儿就出来说说,没事儿就歇着。

那时候,刘邦处理那些不听他话的异姓王,张良也很少掺和。

皇宫里那些明争暗斗的事儿,张良更是守规矩,知道“疏不间亲”,就是不掺和人家家里的事儿。

前197年,汉高祖刘邦觉得自己的儿子刘盈太软弱,不像自己,而且他喜欢戚夫人和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还发现吕后有取代刘家当皇帝的想法,所以就想废掉太子刘盈,立赵王刘如意当太子。

朝廷里的大臣们都反对,可刘邦就是不听。

眼看着太子要被废了,吕后就让吕释之抓住张良,逼他想办法。

张良说靠嘴皮子保不住太子,“商山四皓”(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都八十多岁了,特别有气节,不肯接受汉朝的爵位,一直隐居在山林里,皇上请了好几次他们都不来。但皇上很敬重“四皓”。

太子要是能谦卑地请“四皓”出山,让他们天天跟着太子,皇上看到了,一定会问怎么回事,知道“四皓”在太子身边,就会明白太子已经有了很厉害的人帮忙,也就不会再提换太子的事了。

结果还真像张良说的那样。刘邦一问,知道那“四皓”就是他一直请不来的高人,现在却跟着太子,心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