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第四人,匡章,统帅100。」
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匡章,虽然匡章一生中打的仗并不多,只有「桑丘之战」、「灭燕之战」、「垂沙之战」、「函谷关之战」四个,但都是改变当时战国格局的名役。
且这四大战役,充分证明匡章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而且还是齐国霸业的奠基者之一。
而且,作为战国时期唯一攻破函谷关的战国名将,又迫使秦国退还河外之地。纵观战国时代,能迫使秦作如此让步的,少之又少。
桑丘之战,为了击败山东六国中最大的劲敌-齐,秦国借道魏、韩向齐国展开军事行动,并在桑丘同匡章率领的齐军相遇。
匡章深知,秦国孤军深入,唯恐魏、韩在背后截断它的归路,所以只能虚张声势威胁齐军,但实际上却不敢贸然发动进攻。
正是利用秦军进退维谷的矛盾心理,匡章连番设计,在数次派人出使秦军大营,声称要协商停战协议同时,却借机变更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使其混杂到秦军当中做内应。
僵持半年之久后,匡章突袭秦军,并在内应的协助下重创对手。此战过后,秦惠文王被迫向齐威王称臣(「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见《战国策·卷八》),使得齐国的威望远超其他各国。
灭燕之战,「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结果匡章兵不血刃,仅用五十多天就占领了燕国全境,将子之、燕王会统统杀死。燕国虽于不久后复国,但其实力却大为削弱,齐国日强。
垂沙之战,齐宣王与魏、韩两国组成联军,在匡章统一指挥下大举南征,与楚国大将唐眜对峙于方城。经过六个多月的对峙,楚军放松警惕,齐魏韩三国联军悄然渡河,奇袭楚军,斩杀楚军统帅唐昧,取得了垂沙之战的胜利。
函谷关之战,在「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策动下,齐国联合魏韩发起攻秦之战,统帅自然还是匡章。
已经久经沙场的匡章自然懂得进攻函谷关的困难性,因此他并没有采取立刻进攻的态势,而是在城下扎营建寨,跟秦国打起了持久战,其时间长达3年之久。
在此期间,匡章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直派间谍刺探秦军的情报,收集对手的动态,寻找战机。在得知秦国抽调部分函谷关兵力南下侵夺楚国的土地时,他立刻发动对函谷关的进攻。
由于双方僵持日久,守城秦军的警惕性早已松懈,绝没想到联军会在此时发动进攻,因此一战便被击溃,函谷关也被攻克,这是函谷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联军攻破。
「叮,第五人,李光弼,统帅100。」
李光弼,他是中唐出色的统帅、军事家,为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史称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他虽名气不如郭子仪大,但其军事才能却尚在郭子仪之上。李光弼足智多谋,在其戎马生涯中,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且其治军威严而有方。其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
李光弼于太原之战中,巧用地道战,以一万老弱病残大败史思明十万大军,斩首七万,成为安史之乱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在《旧唐书·李光弼传》认为,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
这句评价的意思是指,凡是谈到用兵的大将,就算孙武、吴起、韩信、白起这些世间名将,比起李光弼来,也是有些汗颜的。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中兴的功臣,可以说唐朝要是没有他们两人,可能安史之乱就真的将其终结了,好在有两人的存在,唐朝才能够延续下去,两人的军事天赋以及战略眼光,就算放眼整个唐朝历史,也名列前茅。
可就是这么优秀的两位中兴名将,最终结局却截然不同,李光弼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一年多就抑郁而终,郭子仪却一直活到84岁得以善终。
李光弼之所以会落得凄凉结局,其实主要就是因为自己的胸襟以及格局不及郭子仪,李光弼把自己的前途和权力看得太重要了,为了这些东西,宁愿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就直接导致下属离开他,也就是因为对前途和自身的担忧,李光弼才会抑郁而终。
反观郭子仪,将这一切看得很澹,国家需要自己,自己就出现,国家不需要自己,就回家养老,不为世俗之事牵绊,一心只为国家考虑,这样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企及的!
「系统,去掉蚩尤与李光弼,在剩下的匡章、李牧、韩信这三个人之中进行召唤!」
五个召唤候选人之中,蚩尤、匡章与李光弼这三个人的基础统帅都是100,比之李牧要差上一点,比起韩信来就要差的多了。
因此,肯定是要在蚩尤、匡章与李光弼这三个人之中,选两个进行删除的。
而蚩尤、匡章与李光弼这三个人之中,如果光从本身质量上来说,显然是蚩尤的优势更大一点,